吃啥補啥的背后:原始人超乎我們想象的“講邏輯”
相比于由神來解決一切疑問的“高級宗教”,巫術其實更加講邏輯,原始人使用每一種巫術,都有其內在邏輯,都預期能達成確定的效果,在他們心目中有點像數理公式。所以原始巫教實質上比所謂“高級宗教”要“科學”,古希臘人能夠第一個發展出科學,也跟當時他們停留在較原始的多神教階段,沒發展出“高級宗教”有關。
責任編輯:陳斌
我們知道,不同文化里面常見一種“吃啥補啥”的觀念,比如吃動物肝臟可以治貧血,吃動物肚片(其實是胃)可以治胃病,吃動物的紅腰白腰可以讓人更爺們兒更剛猛之類。
這種“吃啥補啥”的思路還蔓延到人的身上,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在皇帝的帶領下,全社會流行“以人補人”,即吃人體的產物乃至人本身來增加能力(如“紅鉛”“紫河車”“大造丸”“秋石”等,比較重口,在此不做詳細描述)。
這些“人部藥”都號稱可以延年益壽,秋石更是號稱壯陽首選,連唐代大詩人元稹都死于服用秋石過多。這些藥雖然因為明世宗嘉靖帝崇信道教,被無良道士們帶得風靡一時,但其實早就出現在中醫藥之中,并且深合中醫醫理——巫術思維。
“吃啥補啥”源遠流長
這種吃啥補啥、以形補形、“以人補人”,是一種典型的原始思維,折射與反映很多原始時代的秘奧。
在原始人那里,包含吃人在內,吃東西都有章有法,務求每一口食物都能給自己帶來體能上和精神上的永久加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亂吃。
在原始宗教里面,有一種“吃什么變什么”的觀念。原始人認為吃了某個動物的人,就會變得跟這個動物一樣;吃了某個人的肉,就會變得跟這個人一樣,吃掉的動物和人的能量,會覆蓋掉他本身的能量。詹姆斯·弗雷澤的人類學杰作《金枝》記載了大量的例子。
歷史上,北美的印第安部落遇到歐洲人時,尚處于狩獵采集社會,不像中南美印第安人建立了阿茲特克和印加那樣的帝國,其思維還相當原始。許多部落喜歡吃鹿肉,認為吃了會跟鹿跑得一樣快,但排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