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磕頭是華夏傳統禮儀嗎?古人跪坐,起立才是重禮
古人認為下跪是休息,跪拜是輕禮,起立才是重禮,關鍵就在于動作幅度:現代人休息時習慣坐凳子椅子,起立只是起身的第一個動作,既常見幅度又小,自然會被作為輕禮;而從坐凳子轉為下拜,要先起立,然后跪下,最后行拜禮。動作劇烈幅度很大,自然會被視作重禮。而古人休息時本來就是跪坐的,下跪只是坐下或起身時的第一個動作,幅度很小且很日常。下拜也只是坐著的時候,順勢彎下腰抬個手,也不是大動作,不給人以強烈的尊卑感。反倒是起身離座,動作很大而且刻意,是非常隆重的禮儀。
責任編輯:陳斌
在今天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下跪已基本完全消失,但中國新年期間除外——因為很多地方在拜年時,仍然有下跪磕頭的風俗。有的地區是自己家中對長輩下跪,有的地區則是挨家挨戶下跪。而這也導致每次過年,網上都會有相關的爭議:一派認為這么拜年既不便又不雅,顯得落后,應該廢除;另一派則認為這是華夏傳統禮儀,應該得到弘揚和保留。
其實這一類地方風俗,到底該保留還是該廢除,應該取決于當地人的態度,并不需要遠方的網民來為之爭論。但是要說“下跪磕頭是華夏傳統文化”,那實在是天大的誤會:實際上我們今天熟悉的三跪九叩,并非漢人傳統禮儀,反而是典型的“胡禮”,是遼金元時期從草原傳入,并最終在清代定型。
席居時代的重禮是避席禮
而中國上古只有拜禮,拜強調的是手部動作,很多拜禮頭是懸空的,并不需要觸地。且拜禮根源于席居,是跪坐時代非常普通的禮儀,并沒有太強的尊卑差異。眾所周知,中國人從商周到漢唐,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這一習慣直到現在還保留于日韓和東南亞多國,不過在這些國家如今也是多見于農村,少見于城市了。而中國則是從唐末宋初開始,就改席為凳,從席居時代進入了高腳家具時代。
而席居時代的坐姿,就是小腿及地,臀部放于腳踝處,所謂席地而坐就是如此?,F代人類學家發現,跪坐跟坐在椅子上相比,肌肉的活躍度要高出5-10倍,對腰和背都有好處,是一種很健康的坐姿。但這種坐姿久了容易小腿酸麻,于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