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成功與阿根廷的失敗,是否差了一個皮諾切特?
智利在去除皮諾切特的影響時,并沒有徹底與他撇清關系、一定要走向他的對立面。即便是中左翼的執政聯盟上臺,依然延續了原來的大部分經濟政策,甚至是繼續深化發展這些政策。
但是在阿根廷這邊,原來推動改革的經濟部長德奧斯1981年下臺,新上任的經濟部長隨即改變了阿根廷的經濟政策。2003年左派領導人基什內爾上臺,全盤否定了1990年代推行的新(古典)自由主義路線,開始強調所謂的社會公平和公正,急于和原來的執政黨撇清關系,而不是對原有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吸收。
責任編輯:陳斌
阿根廷在米萊的帶領下,正在進行一場經濟自由化改革。對米萊是第一次,但對阿根廷來說并不是。作為一山之隔的鄰居智利,與阿根廷有幾分相似。都曾經經歷了長期的軍政府統治,也都曾經在1970年代進行過新(古典)自由主義改革。區別是,智利成功了,而阿根廷卻失敗了。
今天的智利,2023年人均GDP1.73萬美元,阿根廷是1.33萬美元。2023年智利通脹率為3.9%,而阿根廷卻高達211.4%。另外智利的經濟自由度排名第33位,屬于第一梯隊,而阿根廷排在第161位。
這幾個數據未必能反映這兩個國家的全部經濟狀況,也未必是當地人們生活狀態的全貌,但同為拉美國家,僅被安第斯山脈隔開,了解一下智利經濟改革的成功,將有助于我們理解當年阿根廷的改革為什么會失敗。
阿連德時期智利的激進變革
今天我們說起智利,很多人想起的可能是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總統皮諾切特。而在皮諾切特之前,智利還經歷了一位特殊的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要了解皮諾切特,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下阿連德。阿連德是一名典型的智利精英,他從醫學院畢業后,31歲就當上了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部長,他在這個職位上獲得了認可和影響力。在1970年的智利選舉中,阿連德得到了大約36%的選票,最終經過議會確認,以微弱優勢勝出成為總統。
阿連德是一個典型的左派人士,他在參選時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溫和派,但是當選后他不再“溫和”,轉而選擇了非常激進的施政策略。他首先獲得了議會的一致支持,將智利境內由美國所有的銅礦開采公司國有化。
但是為了避免支付賠償金,阿連德說這些公司的既得利潤中超過特定收益的部分是“超額利潤”,這部分“超額利潤”和智利政府要賠付的金額互相抵銷了。此外他還主導了一些其他大型國際商業集團的國有化,如此一來嚴重影響了智利的國際聲譽,并且跟美國走到了對立面。
阿連德決心要把智利從原來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家,變成一個符合他理想主義的統制經濟國家。他強行征收了大量土地,并將它們轉化成集體合作社。同時他認為,智利工業化還不夠,沒有發揮出全部產能,提高工資才能促進工業提高效率,于是把所有工人工資提高了35%-40%。
但是正如撒一個謊,需要用無數個謊言來彌補。為了防止物價跟著上漲,阿連德又宣布凍結物價,實施價格管制,很多普通消費品都不允許漲價。大幅提高薪水的同時,他還擴大政府支出,這在短期內確實制造了一定的繁榮假象,但問題很快暴露。
首先是商品短缺,很多東西買不到,貨一到人們就排隊搶購,有時候排隊過長甚至會阻礙交通。商品短缺、有錢無貨,于是就出現了“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