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為何相配?一段被歲月遮蔽的華夏融合史

龍源自夷夏聯盟西部板塊的政治、文化象征,見于唐堯的陶寺遺址,以及關于夏朝的文獻記載、二里頭等考古材料。而東部的商族、商朝,從“玄鳥生商”傳說開始,便與作為帝使之鳳凰緊密聯系,甚至以鳳(風)為祖先帝的化身??梢哉f,早在至少四千年以上,華夏文化的東、西部對應的政治文化板塊中,就已經形成了龍、鳳相配、相對應的象征結構。

伴隨著東、西部兩大集團在政治上通過“禪讓”輪流坐莊,龍和鳳鳥之間也像是太極圖的陰陽二魚一樣,不斷轉換。但在走馬燈一般的轉換過程中,實現了一陰一陽的合一,最終上升為華夏民族龍鳳一體的文化格局。

責任編輯:陳斌

龍與鳳的對應相配,最初源自上古華夏“夷夏東西”的政治文化板塊結構。即偏向西面的夏族和夏朝與龍關系密切,而更偏向東部東夷文化的商族與商朝,則和鳳鳥信仰關系尤其密切。

龍與夏

在商周時期的文化中,夏人的龍對應著水、黃泉、地下世界,而鳳鳥則對應著太陽、扶桑和天上的世界,形成一種有結構性的神話符號([英]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汪濤 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8頁)。傅斯年先生最早提出“夷夏東西說”,推測上古中國的文化生態,不是東晉后那種以南北的區分為主,而是以東西方作為區別的底色。

夏族為西方族群,與后羿、寒浞長期對立,互有勝負,為東西方文化之爭的體現。至于夏商之間,商族為東方族群,商取代夏朝,則為東方戰勝西方的事件。殷周之交,則為興起于西方的周人戰勝了東方的商族。

秦滅東方六國,同樣是西方勢力戰勝東方社會的事件。陳勝吳廣與西楚滅秦,則為東方力量之反擊,體現為東勝西。但劉邦之滅西楚,則又為西勝東方。此外,殷人與鬼方之戰,周人與淮夷之戰,都分別為東戰西,西戰東的事件。

在此基礎上,可知早期中國有東、西兩大文化底層,二者之間密切互動,既有相互影響,但又相互區別。早期中國時代的山東全境、河南東部、江蘇之北、安徽之東北、河北之渤海沿岸,以及跨海而包括遼東至朝鮮兩岸,一切地方,分布著太皓、少皓、有濟、徐方諸部,風盈嬴偃諸姓,這些東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