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打工的父親,又一年不能歸鄉 | 記者過年
空間距離拉長,讓見面成為奢望。時間久了,親戚朋友都已習慣——逢年過節我爸總是個不在場的人。
在此之前,我爸和他的工友們已經發現,一眾產能落后,環保、安全不達標的小型礦山開始被逐漸清退了,“即便是設備需要整改和長期維護,也用不了這么大體量的工人”。出國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責任編輯:錢昊平
剛果(金)的一處銅礦。
臘月三十,北半球的冬季即將進入尾聲,赤道以南悶熱的雨季還要綿延一個多季度。一北一南,我和我爸各自過年的地方。
來自商務部2023年的消息顯示,2022年中國企業共向境外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5.9萬人,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54.3萬人。54.3萬人中,就有我爸。
他今年52歲,2024年是他第二次在剛果(金)過春節。過去兩年,他和一兩百個中國人、六七百個當地人一起,住在一個我至今不知道詳細地址的銅礦廠里,他的工作內容是選礦設備安裝。
無論是金礦、鐵礦還是銅礦,對一處新開采的金屬礦山來說,球磨機、烘干機、分級機、浮選機等都是必需的機械設備,它們能利用物理作用將大塊礦石破碎成微粒,再將需要進一步加工的金屬分離。負責將一塊塊鋼板、鐵板從無到有地切割、拼接成選礦設備的工人就是安裝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的老家是山東招遠,打我記事起,家鄉給我留下的最深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