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不遠求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現場
預演時,有官員問,狂歡的舞女肚臍眼是不是太露了?有人回答,那時的印度就這樣,該官員又問,臺下都是出家人,給他們看是不是不好?有人笑答,高僧們八風吹不動。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黃家楊 朱曉佳
靈山勝會
2009年3月28日,江南的早晨,清涼的春雨絲絲拂面,煙波浩淼的太湖,法相莊嚴的大佛,掀開了靈山梵宮的神秘面紗,恭迎出席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逾50個國家和地區的僧侶。
靈山勝會,是佛教中的典故。相傳,佛祖當年在古印度王舍城外的靈山說法,四眾弟子,十方諸佛,圣眾如潮,人佛如海,天感花雨,地應雷音,全球佛弟子深心向往,稱之為“靈山勝會”。
這一天早晨的梵宮,確因四眾弟子而生動。梵宮兩側,手捧鮮花香爐的居士們,穿著黃海青,搭著紅懺衣的學僧們,組成了世俗社會罕見的儀仗隊,口呼“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迎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法師,香港佛教聯合總會會長覺光法師,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澳門佛教理事會理事長健釗法師,以及南亞國家的僧王們。
十分鐘后,經過特警嚴格的安檢,南方周末記者隨與會者步入梵宮。沿廊廳在梵宮中穿行,環顧上下左右,與會者鮮有不瞠目結舌者。
率先留住與會者腳步的,是“世界佛教傳法圖”中的“初轉法輪圖”,講述公元前588年,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釋迦牟尼,為最早跟隨過他的五位侍從說法剃度,建立第一個僧團的故事。
從“初轉法輪圖”,到表現不分國家種族膚色,共沐甘霖法雨的“當代世界佛教圖景”,前后12幅巨型油畫,勾勒了延綿兩千多年,遍及全球各地的“世界佛教傳法線路圖”。
除了西方的油畫壁畫,廊廳中,還有表征中國傳統的木雕壁畫和刻漆壁畫。
《凈》、《信》、《孝》、《和》巨幅木雕壁畫,是梵宮木雕壁畫的代表作。它們用金絲楠木,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吉祥的圖案和花紋,詮釋了清凈心、信仰、孝道與和諧,強調“佛在人間”,“要學佛,先學做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刻漆壁畫中的經典。這幅巨型書法壁畫,其文本來自奉旨翻譯的唐玄奘,其篆書來自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刻于揚州大明寺的石碑拓本,其工藝來自純手工的刻漆貼真金,揚州獨有。
廊廳的盡頭,就是靈山梵宮的鎮宮之寶,100平方米的琉璃壁畫《華藏世界》,描繪了如來佛在華藏世界宣揚妙法的一場勝會,用皇家工藝“花絲鑲嵌&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