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炮灰——《團長》背后的中國遠征軍
“如果《團長》能引起大家對遠征軍的關注,把康洪雷鎮壓了都值了。如果只是一場鬧劇,大家攻擊來攻擊去,互相罵罵,最后掙幾個收視率,那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黃家楊 朱曉佳
“隋唐”演變成“抗戰”
《士兵突擊》之后,“突擊”班底原定的項目是拍攝《隋唐演義》,但是最終演變成了《我的團長我的團》(簡稱為《團長》)。原因之一是史迪威。
編劇蘭曉龍曾為一部電影寫過一份有關約瑟夫·史迪威(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的策劃案,他把這份策劃案發給了導演康洪雷作為參考。第二天見面時,蘭曉龍看到康洪雷的眼睛都紅了,“看的時間太長了,其實就1萬多字的東西。他來了以后不跟我談別的,就談遠征軍。”蘭曉龍說。
簽約的時候,他們告訴制片方:“《隋唐演義》不做了,我們想做遠征軍。”但蘭曉龍堅持不做史迪威,他特別強調不僅不碰史迪威,任何有名有姓的人都不碰。他說不是想規避什么,而是因為當時他已經接觸了一些遠征軍老兵,盡管那時候還沒去過騰沖,但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正是這些沒有名字的老兵。
2007年5月,蘭曉龍和康洪雷去了云南,參觀了當年的戰場遺址及老兵墳墓。在當地朋友的幫助下,蘭曉龍見到了一些幸存的遠征軍老兵。這些老兵們的生活狀況都很不好,幾乎每個人都在“文革”期間歷經磨難,但他們沒有一個人說過任何一句抱怨的話,他們只希望能夠得到承認。蘭曉龍說,從那以后,每一次離開云南,他都會感到十分難過。他覺得自己欠這些活著的老兵一些什么。
名詞解釋
中國遠征軍
抗日戰爭期間民國政府為支持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陸軍,以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并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中國軍隊?;鼐┖?,蘭曉龍用3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