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請全村人吃年飯:回饋桑梓,增進“我們”的身份認同
我們都有各自的小家,但其實,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我們都是“one of us”。原子化與碎片化態勢日漸加劇的鄉村地區,人家越來越活在“我”(I或me)的世界里,越來越遠離“我們”(we或us)。這個意義上,祭拜共同的祖人,無疑會提醒每個人往后要重視“我們”。
席間的座次也有相當的講究,年齡打散,家族分開,鼓勵混齡、混家族而坐。其目的在于,全村230余人,很多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或學習,很多人一年到頭見面的時間也就春節期間的十天半月,很多人相互之間不認識、不熟悉,在一起混坐,一定程度增加每個人認識新人或交到新朋友的機會,這是很棒的事。
責任編輯:陳斌
東哥是我初中校友,長我5歲,老家就在我二舅家隔壁,也便認識了多年,目前在上海一家遠洋船舶公司供職。新年期間,他做了一件事,年三十的中午,他出資1.4萬余元,宴請全村近230人吃席,費用囊括煙、酒、菜、廚師加工、鞭炮等。
坦白說,在現在的農村,有請全村人吃飯這個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出得起這個錢的人也多得是,但卻很少人敢于牽頭做這個事,很大原因是擔心會“吃力不討好”,啥意思呢?你好心想請全村人熱鬧一下,聊聊天,交流交流,但有些人會來吃飯,不僅不會感恩,反而會覺得你這是在“發拋”(我老家黃岡浠水的土話,普通話的意思是“顯擺”“故意擺闊氣”),意思是你在外面混得好了,有錢了,就通過請客的方式讓全村人知曉,然后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十里的老鄉們都知道了某某人。換言之,在部分人的眼里,你請客的動機不良,或不純,你請客的目的是為了你在老家“出名”,也即你付出了錢,但你也收獲了“名”,你不虧,你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