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神話——反思2008年的崩潰風潮(完結篇)
國際金融體系令人難忘而壯麗的大廈,不是因為外部的沖擊而倒塌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構想而倒塌的。這怎么可能呢?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08年改變了世界。本報獲授權,獨家刊發國際著名投資人索羅斯最新反思文章的中文版
銀行系統這樣的社會構造,和銀行通常坐落的類似希臘廟宇的建筑這樣的物理構造之間,應該有一些區別——市場參與者,包括監管者,在2008年的危機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非常吃驚地發現了這一事實——世界經濟正在遭受其后果的沖擊
對金融市場的主流解釋——有效市場假說——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遭到了很大的質疑。當前的金融危機不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像石油卡特爾的形成 或解散——引起的,而是由金融系統自身所導致的。這證實了金融市場趨于均衡,背離是由外部沖擊所引起的觀點是一個謊言。但是,我主張的市場運行替代選擇理 論——反身性理論——還沒有取得應有的地位,它甚至沒有得到經濟學界的認真考慮。
當我問為什么會這樣的時候,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回答。有一個回答說,我的反身性理論只是陳述了顯而易見的東西,即市場價格反映了市場參與者的偏好。這 顯然是對我的理論的誤解,我的理論認為,金融市場的定價錯誤在具體的情形和方式中,能夠影響市場價格應該反映的基本面。有些其他專家說,我的泡沫理論已經 包含在現存的模型之中了。
那些最贊同我的觀點的人向我解釋說,我的理論之所以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是因為它不能被形式化和模型化。但是,這正是我試圖表達的觀點:反身性引起 不能量化的不確定性和不能計算的可能性。在一個世紀之前,富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也承認了它。然而,市場參與者、評級機構以及監管者在計算風險上,都 是依靠定量模型的。
反身性是否可以模型化,或者人們是否應該繼續使用定量模型,但是為無法計算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錯誤預留空間,將反身性納入考慮,是我努力尋找答案的 一個問題。我的預感是,這兩者我們都要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