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從帝制到共和
從月球上看地球,除了氣候變化是個大問題,金融危機、美元,都是小問題,目前的知識、經驗和制度是可以解決的。
責任編輯:肖華
●超級貨幣,是一個理論和政治上都很完美的方案
●中國提出這個問題很合適,不提出來反而很奇怪
●議題的實質是老大退位,美元退位,放棄特權
●火才燒到脖子,還沒到眉毛
●如果合作無法解決,將出現對抗的解決方式,那就是金融冷戰
以主管金融的副總理和央行行長發表文章的形式,中國清晰而響亮地提出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抗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并在隨后的G20峰會中得到回應,9月份的下一次峰會將對此進行討論。
這幅罕見圖像的背景,是全球經濟實力對比的變遷,和一個大國國家戰略的重新調整。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兩位潛心研究金融數十年,并曾長期在國內外金融業任職的學者:
肖耿,清華-布魯金斯中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職世界銀行、香港證監會,2008年專門為上海金融發展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華而誠,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任職二十余年。
沒有經濟學家會不同意中國的議題
南方周末:關于國際貨幣體系,中國最近罕見地連續在國際上發出聲音,您如何看待?
肖耿:從總理溫家寶的擔心,到周小川和王岐山的文章,可以看到中國非常擔憂。
中國提出了一個全世界遇到的問題,核心就是如果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因為美國采取通脹策略而貶值,像中國與日本這樣的債權國的外匯儲備可能遭遇損失。
事實上,通脹不可避免。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人為的恐慌導致資產價格瞬間縮水,突然制造了一個巨大的債務,全世界都需要通過將來穩定的通脹——比如每年通脹5%——來消化,使其不至于成為一個巨大的黑洞。
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債務只是財富的重新分配,而不是資源的重新分配。財富分配是一個政治問題,資源配置是經濟效率問題,不能因為財富分配來打亂經濟配置效率的邏輯,不能將資本的價格——資源配置最重要的變量——扭曲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