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茂名有”:“年例”背后的凝聚力也是致富力
集體拜神后,在請神師的指揮下,志愿者們開始抬著眾神龕進行全村大游行,每到一家的門口,那家人都會燃放鞭炮表達感謝與感恩。這里存在一個明顯的互動與反饋過程,現世人集體祭拜神靈,神靈然后到訪每家每戶送福。
責任編輯:陳斌
龍年元宵節,我和四位徒友受好兄弟強哥之邀,遠赴粵西的茂名市電白區感受“年例”,請神、拜神、吃席,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年例”主打一個“吃”字,說我們這次去,主要身份是“吃貨”,也不為過。所以,我們頭一晚抵達酒店的時候,強哥特意提醒我們,第二天即元宵節當天,我們可以睡到自然醒,比如十點起床,不用吃早餐。他的意思很明顯,當天中午和晚上有足夠豐盛的各類美食等待著我們。用一句大白話講就是,“你們來了,最重要的事就是放開肚子吃”。
“年例”主打一個“吃”
這里的吃,不止是“吃”當地的美味佳肴,還是“吃”當地的傳統文化;這里的吃,不止于現世人的“吃”,還有先人、祖人與眾神的“吃”。先人、祖人與眾神的“吃”是流傳長久的中國鄉土文化,現世人用供品祭拜先人、祖人與眾神。時序方面,必須是作為先人、祖人與眾神的他們先吃,作為現世人的我們后吃。道理至簡,沒有先人與祖人為我們打開基業,沒有眾神庇護我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我們與先人、祖人與眾神息息相關,我們祭拜他們,就是尊重他們,致敬他們,感恩他們,同時我們也祈求得到他們新一年的庇護與保佑。
我從來就認為,這絕不是所謂的迷信,而是一種真實的代際交流、互動與傳承,先人或祖人雖然不在了,但一直與我們存在某種聯系,祭祀便是最重要的聯系方式之一。尤其是全村人一起祭拜,不無彰顯全村人擁有共同的祖先與神靈,“我們是一個村的后代”“我們是一個村的人”等集體身份認同感會在上述集體祭拜中得到強化,這對全村人尤其年輕人特別是孩子們尤為重要。
我的意思是,很多老人、中年人從小玩到大,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打拼,成為無話不談的老友或兄弟,但年輕人尤其孩子們相互之間并不認識,或許很多人壓根就不在村里的小學或鎮上的中學上學,或許你在廣州上學,我在佛山上學,他在茂名市區上學,她在PX村小學上學,相互間的熟悉程度遠不及他們的父輩及爺爺輩,這樣的集體祭祀與隨后的共同吃席,相互間交流與勾兌,無疑能極大程度增進他們對村落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極大程度消解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廣大鄉村出現的空心化、赤空心化、原子化與碎片化等不良癥狀。
供品的寓意
吃席前,我們有幸見證了強哥所在村莊PX村村民集體請神與拜神的盛大場景。全村男女老少集聚于一個廣場,以家族為單位擺一張桌子。我數了一下,PX村合計擺了45張桌子。桌子上擺滿了各類供品,有請神符、雞、雞血、棗、魚、蘋果、柑橘、火龍果、柿子、紅糖(塊)、餅干、糖果、狀元糕、白酒、紅酒、米酒、茶、紅包等,不一而足。
各類供品都非常有講究,基本上都有各自的寓意,譬如,供品中必須要有雞,雞與“吉”諧音,雞代表著吉祥、生機和財富,被視為吉祥的動物,能夠驅邪避兇。因此,過年“宰雞”被視為吉祥的象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