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做直播帶貨,回鄉求學工作:僑鄉泉州與東南亞的雙向奔赴
編者按:
這是一群博士過年期間受邀撰寫的返鄉手記。這群博士鉆研不同的學科,他們的文筆或嚴謹或質樸,行文兼有鄉情和義理。自今日起,南方周末“唯一的城”在日常的“樣本”專欄刊發“博士們的返鄉觀察”版塊,期待諸君通過博士們的眼睛,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城市和縣域樣本。
東南亞即是“泛閩南文化圈”的一部分,閩南與東南亞構成一個文化地理單元,以僑為橋,在自然、社會、文化和產業等多個生態里緊密相連共生。不管是新下南洋,還是回泉州,都是從閩南的故鄉到閩南的故鄉。
發自:泉州
責任編輯:戴春晨
閩南人有“下南洋”的傳統。自唐宋以降,東南亞給予一代代閩南人許多機遇。
這次春節回泉州老家,接觸到很多與下南洋相關的新趨勢:許多個人和企業開啟“新下南洋”模式,加入在跨境電商和直播領域淘金的行列,政府也出力扶持;在東南亞成長的閩南華人后代,選擇回祖輩的家鄉留學、工作,泉州地方高校也加緊在東南亞招生和合作的步伐;個人、機構和政府將近些年火爆的文旅和華人符號相結合,活化僑鄉古厝和社區,重建華人和家鄉的聯結,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返鄉創業和尋找機會。
下南洋,回家鄉,殊途同歸,只是實現夢想的不同路徑。東南亞國家與閩南文化圈和經濟圈的緊密聯系,促成了這種雙向的人員、商貿和文化元素的流動。
在東南亞打拼的年輕人
老家泉州南安的初中同學振勇(化名),2010年就曾被當時的公司派到印尼首都雅加達工作了幾年。他的印象中,當時的雅加達跟中國的三線城市很相似。之后每次再去,都可以看見顯著的變化,尤其是漸次拔地而起的大型購物商城。國內的許多行業,很快也都火到東南亞,比如跨境電商、直播帶貨等等。
去年,振勇成立自己的公司,加入的就是最火的直播行業。他的公司在馬來西亞和印尼分別設有直播基地,成立直播娛樂公會,雇用當地人,簽約和培養當地有潛力的內容創作者,利用TikTok等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直播帶貨或直播打賞來營利。他的公會旗下的內容創作者,涉及娛樂、游戲、美妝、服裝等細分領域,還有以評點時事而著稱的創作者。
振勇趕上了這些新興領域在東南亞市場發展的最好時機。根據Fast Data發布的《2023年度上半年TikTok生態發展白皮書》,擁有1.13億用戶的印尼是TikTok除美國外的第二大用戶市場,也是Tik Tok電商體量最大的市場。印尼還是帶貨直播總時長和觀看人次最多的國家,帶貨直播數量也遠高于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然而機遇背后也有許多風險和挑戰。振勇的公司在東南亞這些新興領域打拼,常常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在東南亞打拼,意味著既要了解當地的法律規則,又要熟悉當地的政治社會環境。振勇選擇更多地和當地人合作,包括與對中國和東南亞兩頭都較為熟悉的當地華人合作,來盡可能規避潛在的風險和障礙。
振勇在東南亞探索市場時,常常接觸到會講閩南語的華人,尤其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些華人既非常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