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現代化的“臺灣經驗”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自3月30日下午在臺北桃園機場遇見佛光會的500義工,到4月2日中午在桃園機場與佛光會義工揮手告別,短短3日內,我隨800余代表,躬逢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臺北的閉幕式,旁聽8場分論壇的研討,目擊幾大山頭的若干道場,所到之處,我既感受到兩岸同根血濃于水的親情,又對臺灣人間佛教的道場有了走馬觀花的體認。
慈濟的道場
3月31日早晨,我們在臺北的板橋道場,看到了慈濟的一角。
慈濟是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簡稱。43年前,青年時代離開富裕家庭皈依佛門的證嚴法師,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信念,于臺灣花蓮縣創立了慈濟。感恩于 “善的循環”,日積月累的慈濟,已涉足慈善、醫療、國際賑災等八大志業。
上午9時許,數百位慈濟人,以他們走遍全球的招牌式裝束,夾道歡迎17個國家和地區187位代表光臨他們的板橋道場。一天內,行走在板橋道場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過道,還是廁所,他們總能在你張望尋覓不解的時刻,笑容可掬地靠近你。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是兩岸三地四個宗教團體主辦的,臺灣的主辦者是星云法師任總會長的國際佛光會,他們和慈濟、法鼓山、華梵大學等其他佛教組織共同承辦8場分論壇。
依照事先的安排,慈濟承辦“慈善關懷”的分論壇,慈濟新聞發言人何日生——昔日島內家喻戶曉的金牌主播——以主持人的身份走上演講臺,敬請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致歡迎詞。隨后,兩位和何日生、王本榮一樣追隨證嚴法師的副總執行長,也在不同的情境下登臺,招呼來賓。正是這些在世俗各界智慧不凡的俗家弟子,以管理企業的方式,讓慈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