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為什么《三國演義》開頭是一首《臨江仙》?

明代后期,長篇小說已經算是發展成熟了,但既然它是孕育于現場演出,由話本發展而來,就還保留著一些當初的習慣,往往以詩詞開篇。

責任編輯:陳斌

打開毛評本的《三國演義》,首先會看到這樣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于是很自然有人會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古代小說的開頭往往會引用詩詞?

話本寫作為現場演出服務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這樣的長篇小說,脫胎于宋朝、元朝以來的講歷史的平話話本。說平話的藝人,有時候需要把一些內容寫下來,作為表演時候的依據。開始寫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是為了給自己看。也不用把表演的內容完整寫下來,就是記一些關鍵的點,幫助自己鞏固記憶。還有就是,帶徒弟的時候,可能用得著。后來才意識到,如果寫得完整一點,也是可以賣書賺錢的。但是,人家未必樂意賣書,因為那會兒這不如現場說書賺得多,甚至可能因此損失一些聽眾。所以最精華的內容不在書里,還是口耳傳播為主。所以我們今天讀到的宋元話本,肯定遠遠不如當時的現場表演精彩,只是那時沒有錄音錄像,沒有了就永遠沒有了。

既然話本寫作,本來是為現場演出服務的,那它肯定就要適應演出環境的需要。

環境啥樣,雖然文獻記載有限,但是這個環境,古代條件下,不可能有本質變化,所以可以根據晚清、民國時候的情況逆推。

第一,古人沒有那么好的時間觀念,準點來聽書,是不可能的。那現在臺下人已經坐了一半了,你講不講?講,后來的人看已經開書了聽不囫圇了我就不來了;不講,等著的人看老也不開書那我走了。所以,需要開講,但不能講今天要講的正式內容。

這時,可以和臺下聊會兒天,其實現在現場說書也還是這樣。也可以講一個和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有關的相似的小故事,講完了,臺下也差不多滿了,好,正式開講。

這種方式,成了套路,也就有了術語,有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