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打破黨政界限的機構改革,邁出第一步
編者按:
2023年3月開啟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已經過去一年。這場涉及面廣、觸及利益較深的改革,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南方周末推出“機構改革回望”專題報道,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這一重大變化留下歷史存檔。
地方有自選動作,浙江省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廳;海南提出優化與自由貿易港建設相適應的機構職能體系;廣西將組建能源管理機構。
2013年以前幾輪改革方案名稱都叫《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2013年叫《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到了2018年,名稱變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2023年這次改革,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責任編輯:錢煒
圖為科技部大門(人民視覺/圖)
2024年1月19日,科技部原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發布了一則遷址通告,宣布搬遷至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辦公——這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辦公區之一。
一個月前,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文章表示:中央層面機構改革組織實施各項任務基本完成,新組建和重新組建部門均已掛牌運行,涉改革部門“三定”規定和職責機構編制調整通知已經印發,機構改革涉及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調整劃轉基本到位。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新一輪機構改革由此開始。截至目前,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此輪改革中涉及的科技部、國家數據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5個國務院機構,尚未對外公布“三定”方案或職責機構編制調整通知。
但公開“三定”方案只是時間問題,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機構改革的邏輯是解決現有弊端或是在重點領域發力,紙面上的方案如何落地,在現實中怎樣實施則更為關鍵。
“盡快融入新環境”
作為此次改革的重點之一,科技領域的機構改革起步較早。
據科技部官網,2023年7月10日,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黨支部召開會議,會前學習了中央科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
按照《方案》,中央科技委員會是為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新組建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一個月后,變動更加密集。
8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加掛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儀式,科技部不再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9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會議,歡迎從科技部所屬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劃入的轉隸人員;9月22日,農業農村部發文稱已召開科技部轉隸人員座談會,科技部原農村科技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全體人員參會。
科技部原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洪剛在歡迎會上表態,“落實機構改革任務不打折、不變形、不走樣”“盡快融入新環境”。農業農村部則要求“全體轉隸同志要保持良好工作狀態”“機構改革辦公室綜合、機構人事、資產財務等專項工作組要主動入位、分工配合,用心用情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讀出了弦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