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090409)
如果“清明”的法定假日最后僅僅變成了休息、玩樂3天,那么將傳統節假日設為法定假日就成了形式。珍視傳統,最重要的就是珍視傳統中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今天的國人,有幾個能說得出古人對“清明”的所寄所期?
責任編輯:史哲
No.1重申清明的三種價值與理想
《新京報》,4月5日,社論
清明除了讓活著的人向逝者遙寄來自塵世的哀思與溫暖,同樣負載著塵世間最高貴的價值與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政治清明”與“人心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來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人是社會存在,同時又是自然存在?;叵肴耸篱g的萬般美景,還有什么比得上那樹底清風、明月萬里,更讓人心曠神怡?
其二是來自心靈境界的“清明”。哲學家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關乎生命的節日,它讓人從紛紛擾擾的空間之維回到時間之 維,追思過往,省思現在,念想未來。每一次掃墓都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它不僅掃去逝者碑上塵埃,更掃去活人心里的塵埃,讓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歸內心世界 的寧凈與“清明”。
其三則是“政治清明”,這也是人們最易忘卻的一種“清明”。“清”就是法制與規章明晰,就是清廉無貪腐;“明”則是光明正大,是陽光政治。在古代, 官衙大堂都會掛“明鏡高懸”,雖然腐敗并不因此銷聲匿跡,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政治理想——雖未能至,心向往之。
從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其包括的意義,既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又包括尋回人心的價值與內在的安寧,以及為此必須尋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推薦理由】知其然,知其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