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傳說背后的歷史真實是什么?
周處的家族,是陽羨周氏。陽羨,就是今天的江蘇省無錫市下面的宜興市?,F代之所以會叫宜興,溯本追源,和周處他們家還有關。就是因為東晉建立的過程中,周家功勞太大,尤其是周處的兒子功勞太大,號稱三定江南,就是江南地區三次叛亂,都是他給平了。因此陽羨改名叫義興,義氣的義,這是東晉朝廷對他們家表示感謝,你們家太有道義了,就應該振興,所以叫義興。到了宋朝,宋太宗叫趙光義,為了避他的諱,義興又改為宜興。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上演,口碑不錯,借用了“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了一個被列為三大通緝犯之末的陳桂林,得知自己患了晚期肺癌,深感人生如夢、無常迅速,成功干掉前面兩位通緝犯,一位是販毒殺人的傳統黑社會,另一位是騙財殺人的新興靈修教主,以完成自我的救贖,然后向警方自首。戲劇性的是他并未患癌,而被判處死刑。
這里就說說《世說新語》里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世說里面最沒有爭議的是最后一句話,周處“終為忠臣孝子”。
《晉書》里周處的傳記,雖然他照搬了《世說新語》里這個故事,引起了一些質疑,但他報周處的履歷,大致還是可信的。
性格剛猛
周處學好之后,很快就當官了。而且當的是史官,參與了東吳的官方史《吳書》的修撰工作。當然他只是編寫者之一,不是主編,這部《吳書》,一般掛在韋昭的名下。而陳壽寫《三國志》,吳國歷史他是不熟的,就是把韋昭這部改了改。換言之,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志》里的吳國部分,其中一些就是周處的手筆。
這時候已經是東吳最后一個皇帝孫皓的時候,很快東吳就被滅了。滅掉東吳的一個重要人物,晉軍東線方面軍統帥王渾,在東吳的皇宮里請大家喝酒,其中就包括東吳投降的這些人。
王渾喝嗨了,問了個缺德問題:“諸君亡國之余,得無戚乎?”你們國家都亡了,剩下你們這些人,你們還傷心啊。
這個問題,和司馬昭滅掉蜀漢之后,問后主劉禪,你還想念蜀國啊,基本差不多。
你說不傷心,那就和劉禪一樣,成為千古笑柄;你說傷心,你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