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 《吳蔭培日記》所見二三事
清末的蘇州名人,不少留有日記,不少也是吃貨,如京師名菜“潘魚”據說與潘祖蔭有關,但《潘祖蔭日記》簡略至極,基本不談國是,更別說吃食了,倒是他在家書里,一直讓蘇州的家人源源不斷地寄各種食物、藥物。相較而言,吳蔭培是既會吃,還會制作,也樂于記錄這一切。
責任編輯:劉小磊
《吳蔭培日記》,潘振方整理,鳳凰出版社,2023年7月。吳蔭培(1851-1931),字樹百,號穎芝、云庵,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光緒十六年獲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歷為福建鄉試副考官,會試、順天鄉試同考 官。京外官歷任廉州、潮州、鎮遠知府。三十二年自費到日本考察。辛亥革命后,退歸故里。其工書畫,善詩詞,聲名頗著,著有《岳云庵詩文稿》等。
毫不謙虛地說,對于《吳蔭培日記》,我相當熟悉。到蘇州博物館工作之前,我便知有此日記,2011年進館后,陸續將館藏稿本日記掃描,先后參與編成《蘇州博物館藏晚清名人日記稿本叢刊》(主要是蘇州“貴潘”家族日記)、《蘇州博物館藏近代名人日記稿本叢刊》(館藏其余近三十種日記稿本)二種影印出版,均親歷其事。不過由于個性疏懶,至2023年冬鳳凰出版社的《吳蔭培日記》整理本面世,才真正將此書草草通讀一過。于我而言,此書有兩個遺憾:一是稿本原來數十年不間斷,歷經離亂,僅存光緒末年十冊,且有破損,內容早已殘缺不全;二是整理本雖便閱讀,但訛誤之處不少,難免使這十冊內容又失色不少。關于該日記的史料價值,潘振方在整理本前言中已作揭示,在此僅就讀書所見二三小事,略作補充。
一、“知味者”吳蔭培
清末的蘇州名人,不少留有日記,不少也是吃貨,如京師名菜“潘魚”據說與潘祖蔭有關,但《潘祖蔭日記》簡略至極,基本不談國是,更別說吃食了,倒是他在家書里,一直讓蘇州的家人源源不斷地寄各種食物、藥物。相較而言,吳蔭培是既會吃,還會制作,也樂于記錄這一切。
不管從飲食習慣,還是地域特點,南北方都存在很大不同。吳蔭培卻是那種從北京到保定游玩,回程途中,在安肅縣“購白菜三十斤”(1905年4月22日)上火車,帶著回北京的人。聽同年邱佐中“談及淮城有酒館遠香草堂、綠靄亭兩處,肴饌為天下第一,惜余上年過淮時未之知也”(1904年12月17日),語氣中滿是沒有吃過的遺憾。春天在北京想嘗鮮,去前門的陽春居喝酒,要了“蝦子冬筍一小碗”佐之,吃完結賬,店家“開價五千四百”文,就馬上肉痛起來,在日記里抱怨“市上筍每斤值千六百,一碗之微不及半斤,加價三倍有余,此后吃館子不可不慎也”(1905年4月7日),這種吃過了卻嫌貴,既愛又恨的尷尬,不禁讓人莞爾。更有理由相信,下次他可能還會吃這種虧。
吳蔭培愛吃、會吃,還會做,堪稱“知味”。光緒三十年七月十八日(1904年8月28日),他在宣南家中作東道請客,日記云:
午后,在寓請客,何潤夫、徐花農、陳香輪、黎露園、李際唐、朱誠侯、金子材、宋夢云皆到。肴則福山堂與自制參半,余以嵩山猴菇、華頂松菌、余杭虎爪筍入雞湯中并制,自以為新法,同人亦均知味者。他如蘇式薄荷湯圓、淮式蟹餃,席間皆嘖嘖稱賞。酒闌,余以武夷茶、碧螺春供客,盡歡而散。
次年二月廿八日(1905年4月2日),吳蔭培去鄒福保家參加公祝何乃瑩壽辰的宴會,徐琪、于齊慶、吳蔭培各自攜帶拿手好菜前去,日記言“花老攜魚翅,于海老攜獅頭,余攜酥雞、海參、淮餃,余皆(編者注:通“偕”)詠老主之。肴點之外,備有七種名茶,暢談至二更余始散”?;达溣置○Q飩,清光緒間由淮安黃子奎所創,皮薄如紙,餡心鮮美。吳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