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文獻看清代漢女服色的變化
雖然清朝江南地區一些精英家族的女性禮服仍保留有明代遺制,但整個清朝社會主流的、最普遍、最常見的“清漢女”服,其實基本都是胡化的產物?,F在一些人提出“清漢女”服裝屬于“漢服體系”,這一觀點是存在謬誤的。
責任編輯:陳斌
清朝民間流傳著“男從女不從”的傳說,據說剃發易服的對象僅限于男性,而女性則得以保留明代的服飾,因此清朝漢族女性服裝被視為“清漢女裝”,也被很多人理解為屬于“漢服體系”的一個部分。
所謂“男從女不從”的這一傳說,對很多人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至少女性服裝能延續自身的傳統。
沈從文研究服裝史,就用清初《耕織圖》等圖像,提出清初女性穿傳統漢服,并未因為剃發易服而被打斷(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585—590頁)。葛兆光先生也認同這一判斷(葛兆光:《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58頁)。劉家駒也使用類似方法,從康熙時期的四十六幅《耕織圖》中人物頭發和服裝,認為清初服裝“全系明朝之舊,即可證明”(劉家駒:《清史拼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第45頁)。
“男從女不從”成立嗎
然而根據朝鮮人對清朝的觀察,畫像人物和真實清朝人的頭發衣冠情況之間,其實完全是兩回事,所謂:“雖畫近來人物,冠帽則悉依漢儀。于此可見雖不得已從時制,而心實歉然也”(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燕行錄全集》卷三五,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452頁。以下所引《燕行錄全集》均同,不一一注明)。
即漢人被強制易服后,卻習慣在圖畫中將自己畫成穿漢服的形象。因此清初各種畫像中的漢服,是根本無法作為當時服裝的寫實證據的。況且這無法解釋,為何晚清時期照片等圖像中所見包括了江南地區漢族女性在內的服裝,從結構到形制都完全迥異于宋、明以來女裝的基本演進線索。
這既可能是清廷對漢女服裝也做過改制的部分規定,也可能是清朝胡漢混雜的文化,使漢女各種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旗人的服裝,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