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為何值得一讀?

儒家再闡釋把中、正兩個等級概念道德化,將其意蘊變為適度、合宜。

責任編輯:陳斌

對于現代人來說,《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書?

首先,認為萊布尼茲根據周易八卦發現的二進制,甚至因為周易才有計算機的自嗨說法,當成笑料就行;其次,認為周易僅是記錄了先民對世界的簡單認知,這個觀點雖然沒錯,但還不夠全面,在此之外《周易》還呈現了上古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相比于《周易》里的那些知識,這種思維模式才是真正越過了千年,到今日仍有一定影響,令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印度、歐洲都迥然不同。

周人的《周易》與儒家的《周易》

因為諸子百家都或多或少受《周易》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認知《周易》的思維模式,來探尋從西周到戰國,周人的王官之學是怎樣演化成諸子百家的。

《周易》一書,分為周人原始的卦辭、爻辭,和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對卦辭、爻辭的理解即所謂“十翼”,包含《系辭》《彖》《象》等。這兩套系統其實很不同。

周人的卦爻系統,實際上是周朝的政治神學建構,這個建構過程按后人的注解,其實一直延續到了周宣王的時代,絕非文王、周公時代的原貌。

周人確實有把本部落的一些史事寫入卦爻之中,但是有意含糊其辭而且也只是卦爻內容的一部分,絕不是什么“周文王的秘密日記”,更沒有蘊藏著什么驚天秘密。

商周時代是政教合一的體制,周天子的身份是國君兼職巫師。周人的這套系統,代表的是周天子對宇宙的表述。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儒家興起,雖然孔子自稱“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儒家典籍也確實是取自周朝王官學的內容,但實際上孔子作為殷商后代,親近東夷,身上是有多重文化底色的,對于上古典籍他是兼采三代,可能因為周朝制度最復雜,采自周朝的多些,但無論采自什么時代,都經過了他的篩選。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就算他真的按自己所說,“述”哪些內容也是有篩選的,實際上也就用孔子本人的世界觀修改了周禮的意蘊,具體操作方式是以“仁”的原則來篩選上古的“禮”,無論商周甚或是石器時代,符合的收錄,不符合的不收錄。

“仁”作為原則的提出,既與東夷較簡單、質樸的社會風俗有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