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 近代遠洋旅行所見的一種乞討習俗

在那里,有色人種小孩也“愿意表演潛水去撿你扔下的錢幣”,與印度洋上的情形如出一轍,足見這種習俗廣泛存在于全球各地——只要是西洋人到達的地方。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07 年,夏威夷原住民男孩在“澳大利亞”號輪船旁潛水尋找船上游客丟在海里的硬幣。照片來源 | 美國加州學歷史學會。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宋育仁以參贊身份,隨同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中日戰爭爆發之際,他正在倫敦,因龔照瑗回國述職,他暫代其職司,遂與一二同僚密謀購買阿根廷、智利軍艦,并招募澳大利亞水兵,組成艦隊自菲律賓直攻日本,以期挽回敗局。這一計劃雖屬病急亂投醫,終亦胎死腹中,但畢竟攸關天下大局,不失為驚人之計。

不過,不賢識小,在此我只想討論宋育仁筆下一樁無足輕重的小事。

宋育仁到達歐洲之后,寫下了一首長詩《浮海至巴黎紀程百韻》,詳述其西行見聞。其中在詠亞丁灣一帶風情時有這樣兩句:

乞錢泅海底,沒身如一漚。

自注:自穌克得拉島至亞丁一帶,土人皆印度阿刺伯種人……兒童駕獨木小舟游海面,見客舟索錢,擲水中則爭泅而取如魚蛙。(張煜南輯《海國公余輯錄》卷四,2000年梅州影印本)

按:宋育仁說的“穌克得拉島”,承友人查核,應指索科特拉島(Socotra),在阿拉伯半島以南,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以東,正當亞丁灣的入口之外。他的意思是說,亞丁灣一帶的土民兒童都有“乞錢泅海底”之風,就是憑著潛水撈錢的本事,向遠洋渡輪的乘客乞討。

亞丁灣在海上乞討硬幣的索馬里孩子。資料圖

這種海上乞討習俗——或者說施舍習俗,絕非只有宋育仁才見識過。

比如,南洋華人張仙根《海國詠事詩》詠唶叻(應指新加坡,新加坡又稱石叻、叻埠),就有這樣一首:

火船停泊海天東,賈客拋錢擲水中。

沒水撈錢還出水,成群不少小兒童。

自注:此地小兒善泅水,估客以錢擲海中,則群躍沒水,少頃握錢出。(張煜南輯《海國公余輯錄》卷六)

張仙根的《海國詠事詩》,是由更著名的南洋僑商張煜南刊刻的;后者見獵心喜,自己隨之又作了一組《續海國詠事詩》,其詠檳榔嶼(在馬來西亞西北)有云:

出沒波濤狎若鷗,翻身落水不知愁。

水中捫得高擎手,無怪銀錢客子投。

自注:嶼中小兒俱善汨浮,出入波浪中狎如鷗鶩,遇洋客投以洋銀,群兒于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