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縣域也是關鍵載體

能增加單位附加值的要素都是新質生產力。這包括物質層面的、技術層面的、制度層面的,也包括營商環境層面的。能促進企業家發揮企業家精神的,都屬于新質生產力??h域在改革開放初期就產生了新質生產力,今后也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載體。

(本文首發于2024年3月7日《南方周末》)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錢煒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南方周末研究員 石登江/圖)

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改革開放初期,以“廣東四小虎”、蘇南模式、晉江模式等為標志,一批鄉鎮企業的轉制轉型,創造了縣域經濟的典范,也奠定了沿海地區經濟騰飛的基礎。彼時東部地區的縣域,是先進生產力最聚焦的地理空間。三四十年后,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崛起,一些縣轉變為大城市,曾經叱咤風云的縣域,如今還重要嗎?當下熱議的“新質生產力”,縣城、縣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龍年春節剛過,廣東省連續第二年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成為與會者熱議的主題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會上就“百千萬工程”作了主旨演講。

會后,鄭永年接受了南方周末專訪。他指出,新質生產力一方面講技術,一方面講制度、技術機制和營商環境。能增加單位附加值的要素都是新質生產力??h域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地,今后也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載體。需要統籌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令新質生產力發展有更好的條件。

改革開放初期縣域就產生新質生產力

南方周末:縣域和村鎮在改革開放史上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早期,新的生產力、新的生產關系都是從縣域開始。當時的縣域為什么這么活躍?

鄭永年:無論從理論,還是經驗來看,發展都必須要強調底層邏輯。在中國,政府往往要主導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改革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改革的動力是自下而上的。一些市場要素掌握在縣、在鄉鎮,這就比較容易理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