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披露到培育競爭力:中國ESG路徑逐漸明晰|兩會ESG觀察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于ESG的提案、建議越來越聚焦到如何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區域競爭力。ESG在中國的發展逐步突破了“風險思維”和“減少損失”,更為積極地聚焦“把握機遇”和“創造價值”。

責任編輯:鄒力

2024年1月6日,西藏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拉薩開幕,中國進入“兩會季”。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繼續圍繞ESG話題發聲。

在此期間,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重磅級”的ESG政策文件,與兩會代表委員的ESG提案互為呼應。

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別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征求意見稿,引導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或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對部分公司做出了強制披露要求,滬深交易所要求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應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鼓勵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北交所則執行自愿披露原則。

3月1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發布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作為全國首個省級ESG行動方案,旨在推動提高上海涉外企業的ESG能力,構筑對外開放合作新優勢。

此外,上交所近日公布其計劃于3月21日正式發布上證科創板ESG指數,上證科創板ESG指數(代碼000691)反映科創板全市場ESG表現較好的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助力科創板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ESG實踐促進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經過近幾年的理念普及與傳播,ESG在中國逐步跨越負責任投資、風險管理的范疇,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ESG發展路徑。

從信息披露到高質量發展

簡單而言,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從這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活動的可持續性,同時也是一種識別企業非財務風險和機遇的方法。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利用ESG標準來篩選企業,確定投資方案,被稱為ESG投資。

ESG投資概念最早在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出版的題為《在乎者即贏家——變化的世界中的金融市場:金融業圍繞將環境、社會和治理議題更好的納入分析、資產管理和證券交易的建議》中首次被正式提出。這份報告詳細闡釋了提出ESG的目的在于強調對投資價值有“廣義實質性”影響的要素和原則。

ESG理念進入中國后,最早是在金融和投資領域受到關注。在2022年和2023年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關于ESG的提案也是圍繞ESG信息披露、ESG評價體系等維度。

如在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建議盡快制定統一的可持續ESG信息披露指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容永祺建議推動企業落實ESG信息披露,完善ESG評價指標;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建議對上市公司全面實行ESG評價等。

2023年兩會期間,圍繞ESG的提案和建議明顯增多。但在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氣候相關披露》兩份國際標準的背景下,代表委員的ESG提案將重點放在了如何建立中國的ESG信息披露體系上。

如全國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建議推動建立中國特色ESG國際標準和生態體系,引領中國企業走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加快制定本土化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和評級評分規則;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黃世忠建議加快制定可持續披露準則;全國人大代表、天健國信資產評估(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靜建議中國要積極成為國際可持續披露準則的參與者;全國人大代表、國眾聯集團董事長黃西勤建議加快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披露準則;全國政協委員、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甘肅分所所長張萍建議加快制定可持續披露準則,助力中國綠色發展之路;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丹建議推動可持續信息披露工作有制可依、有法可依;全國政協委員、安永香港及澳門區前主管合伙人陳瑞娟建議進一步完善ESG標準和披露規范,提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ESG能力。

隨著ESG在中國的快速發展,2024年兩會期間,ESG開始更多的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融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認為:“在國家戰略引領下,ESG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重視。ESG是一把全新的尺子,全新的度量角度,在推動著企業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p>

在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建議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完善可持續信息披露機制并積極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同時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信息披露標準落地,進一步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將可持續信息披露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礎性制度。

在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方面,今年湖南省兩會期間,湖南省政協常委彭繼球就加快推動上市湘企高質量發展提出六點建議,其中之一為加強ESG信息披露。

在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方面,今年福建省兩會期間,福建省政協委員、民建廈門市委會副主委陳顥穎聚焦出口型工業企業面臨的綠色發展新挑戰和綠色貿易投資壁壘,建議推動加快ESG建設,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共同搭建ESG咨詢服務公共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風險評估、信息披露、個性輔導等綜合服務,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完善ESG管理體系。

從發展“小圈子”到共建大生態

ESG最先是作為一種投資理念被提出,即在傳統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實踐,倡導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友好、社會責任以及良好的公司治理。

由于兼具規避風險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作用,ESG投資理念日益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ESG投資市場逐步形成和完善。在這個市場中,包括了監管部門、投資方、投資機構/資產顧問、評級機構/指數公司、數據/咨詢機構等,不同機構共同促進了ESG投資市場中信息和資本的有效流動。

繪圖:南方周末研究員 康華

然而,經過近20年發展,尤其是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在中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等新語境中,ESG的內涵和外延被不斷演繹,ESG理念逐步走出投資“小圈子”,開始與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施懿宸教授認為:“ESG與高質量發展,兩者在理念內涵和追求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眱烧叨甲非蠼洕?、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ESG理念所倡導的經濟繁榮、環境可持續、社會公平的價值內核與中國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實現“雙碳”目標等重要戰略高度契合。

因此,中國出臺的關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很多都內含了對ESG的要求。如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在《意見》第九部分“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第24條“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中,繼“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后提出,要“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2022年6月1日,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在全文共出現27處?!吨敢返谝淮翁岢鲢y行保險機構要重點關注ESG風險,把ESG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流程。同時強調,銀行不僅要對客戶本身的ESG風險進行評估,還要關注客戶的上下游承包商、供應商的ESG風險。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其中明確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力爭要在2023年實現ESG專項報告全覆蓋。

當ESG被越來越多地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中,就需要全社會、不同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到ESG大生態的建設中來。

如在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發布的《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方案中,涉及了多部門、多機構協同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委金融辦、市工商聯、市財政局、市教委、市政府新聞辦、市政府外辦、市外資協會;人民銀行上??偛?、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上海證監局、上交所;各區人民政府、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等。此外,方案還提出了要發揮高校智庫、學術機構等作用,培養ESG專業人才;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ESG相關專業服務機構落戶等。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微博CFO曹菲帶來《關于國內ESG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及國有投資機構等使用國內評級的提案》,他建議以監管部門指導為梁,企業、學術機構和社會組織為主,構建一個統一的既能體現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借助中國統一大市場的力量謀求在國際標準領域成為重要的參與者乃至將來的領導者。

除政府、企業、專業機構需要關注ESG外,晨星Sustainalytics大中華區市場主管朱碧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企業和公眾都應該關注ESG,因為ESG已經不僅限于企業內部,而是構成一個與各利益相關方密切相關的生態系統。在這個ESG生態系統中,監管機構、投資者、供應鏈、媒體、社區等利益相關方都密切關注企業的ESG表現,將ESG績效信息融入各自的決策流程。

關于個人維度的ESG,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高鋒集團董事局主席吳杰莊則建議建立個人和ESG數據局,推動征信賦能普惠金融。包括關注個人在碳排放議題上的生活環保、通過志愿者實現對社會的貢獻等,結合這些數據綜合評估個人ESG的數據,以便有針對性地提供更優質、更優惠的金融服務。

隨著良好的ESG生態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相關方認識到,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投資者、監管機構、媒體、公眾等,都開始關注ESG并參與到ESG的發展中。

從關注風險到培育區域競爭力

在ESG理念被提出時,ESG被視為規避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因為ESG信息可以多維度呈現企業面貌,并揭示傳統風險之外的非財務風險。

然而,隨著ESG在中國的發展和升級,中國對ESG的理解發生了變化。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太區總代表劉萌認為,中國企業和社會各界對ESG議題的理解突破了“風險思維”和“減少損失”,其更為積極地聚焦“把握機遇”和“創造價值”。一些國家的企業和相關方,特別是在ESG議題被提出的初期,在考慮該議題時,采取的視角是風險和約束。中國企業和社會各界則主動將ESG要素轉化成了創造價值的機遇,很多在華跨國公司也受到了這種思維的影響。

在今年兩會期間,ESG不但被視為政策創新的工具,而且被納入到培育區域競爭力的通盤考慮中。

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北京市可依托現有ESG研究院、綠交所等平臺,率先研究并規劃ESG制度體系,同時積極參與ESG國際交流,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促進形成兼具國際性與中國特色的ESG制度體系。

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執行院長柳學信建議,應將北京打造成為ESG先行示范區,同時將一批標桿國有企業和金融企業打造成為踐行ESG理念、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在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黃春華建議依托浦東立法、制度創新、設立專門獎項、創新金融支持以及在高校擴大設置ESG專業并提供專業培訓等,助推上海的產業率先實現高質量轉型;在上海市黃浦區兩會上,穆佳杰委員提出了關于加快促進ESG建設、助力黃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對于如何更有效地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偉祿集團、先施主席林曉輝建議,建立和完善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包括建立ESG數據庫和工具,參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使大灣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國際接軌。

此外,淄博市政協委員趙玲也提出推動淄博市企業編發ESG報告,進而提升淄博的國際競爭力。

從共建ESG大生態到培育區域ESG競爭力,ESG在中國走出了一條與歐美不同的發展路徑,而這條路徑將更有力的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