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換臉、大數據殺熟怎么辦?應對算法侵權,全國政協委員連玉明支招

精準推送本質上是一種差異化行為。是提高效率的良性維度占上風,還是侵害個人隱私和違背個人意愿的不良維度占上風,這是規制面臨的難題。

算法治理的最大難點在于算法的不透明性和非人工性。與傳統侵害行為相比,算法侵權的因果進程更加冗長、復雜。

責任編輯:譚暢

2023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檢察院對一起利用“AI換臉”技術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視覺中國/圖)

2023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檢察院對一起利用“AI換臉”技術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視覺中國/圖)

在打車出行、酒店預訂時,老用戶支付的價格比新用戶還高,遭遇大數據“殺熟”;根本不感興趣的商品在誤點以后,頻繁出現在推薦界面,被精準營銷;在地鐵上拍攝的日常照片被人用AI技術“一鍵脫衣”;沒有任何添加關注操作的情況下,讀書軟件自動添加了社交好友……算法侵權正以多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華東師范大學產業與治理課題組根據算法侵權相關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數據庫、杭州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官網上搜集整理出的24件中國算法侵權案件中(時間跨度為2009年-2022年),2020年后有21件,占比87.5%。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認為,由于算法黑箱或技術不透明性,算法侵權與傳統的侵害行為相比,其因果進程更加冗長、復雜、不透明。同時,算法應用主體往往具有資本優勢、權力優勢和技術優勢,單獨的個體進行維權時普遍遭遇舉證難、認定難和追責難等現實困境。

2024年全國兩會上,連玉明帶來算法侵權相關提案,建議將算法侵權領域納入公益訴訟法定范疇,構建以人民檢察院為主導、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算法侵權公益訴訟多元主體模式,推動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南方周末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檢察公益訴訟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4個法定領域拓展為“4+N”的履職格局,英雄烈士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未成年人保護、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領域也不斷納入其中。

2023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檢察院就曾對一起利用“AI換臉”技術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該檢察院認為“AI換臉”技術的濫用,不僅侵害個人的人格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更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以外,有必要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該類侵犯公民個人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