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本屆奧斯卡,從這十部提名影片起
奧斯卡未必評選出最好的作品,但通常它不會忽視最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發自:休斯敦
責任編輯:陳玲玲
隨著各種前瞻獎陸續出爐,第96屆奧斯卡的主要獎項結果呼之欲出。其中最可能獲得本屆最佳影片的《奧本海默》,恰好是2017年第90屆最佳影片《水形物語》和2018年第91屆最佳影片《綠皮書》以來,又一部在中國幾乎同步上映的奧斯卡熱門影片。
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美國小說》《墜落的審判》《芭比》《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過往人生》《利益區域》《留校聯盟》《音樂大師》《花月殺手》。
01 回歸傳統定位
《奧本海默》
奧斯卡影片在咱們國內引發熱議和追捧,始于《泰坦尼克號》。近年來多屆的得獎影片沒有引進,即便引進似乎也不會成為我國影迷的奧斯卡首選,那是因為,最近十多年來,奧斯卡的口味隨著評委人數的激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相對于那些著名電影節的頒獎,傳統奧斯卡以包容并蓄著稱,它立足美國市場,放眼商業或藝術上成就較高的影片,收納到入圍影片的范疇。具體來說,提名作品中通常會包括美國獨立影片、英國文藝片、口碑不錯的類型片等,但最終獲獎者,往往是藝術性不差的類型片,如《泰坦尼克號》和《角斗士》;或兼顧敘事性和思想性的劇情片,如《為奴12載》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甚至票房拿得出手的小眾藝術片,如《綠皮書》和《國王的演講》。
顯然,近年招進美國影藝學院的成員們(即奧斯卡評委)并不樂意玩這種平衡術,他們在評選最佳影片時,更“隨心所欲”,不太考慮評選結果對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最近十多年來的最佳影片,越來越不符合這種對藝術和商業的兼顧,而是經常劍走偏鋒,比如評出壓根沒打算進院線的小清新勵志片《健聽女孩》,或者聚焦少數族裔的怪咖片《瞬息全宇宙》,等等。倒不是說那幾年奧斯卡缺乏傳統定位的佳片,而是那些影片要么不能打,要么不能讓評委亢奮。(注意: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評選采用權重制,五個評委的“我超愛”,勝過十個評委的“還不錯”。)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會發現,諾蘭的《奧本海默》堪稱完美契合我們以往對奧斯卡的理解:它是一部傳記片,借用真人真事反映西方藝術家對核武器的態度;它取得了商業大片的票房成績,頗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