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春節里催讀書,小城做題家是否還能改變命運?

讀書的目的除了實現經濟、社會地位的變化之外,似乎正在出現一些多元的轉變。高考是為了成為社會精英,精英的概念的廣泛越來越改變高考中的元素,改變著人們的觀念。這是時代性的。

責任編輯:戴春晨

河南省從來都是高考大省,2023年高考報名人數高達130萬,遠遠高于第二名的80多萬。南陽地區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包括南陽市區和11個縣(市),常駐總人口高達千萬,文化深厚且薈萃,更是河南的高考重鎮。你的孩子學習怎么樣了?在哪里讀書呢?在哪里就業呢?這些從來都是南陽民眾春節期間必須談的話題,就如同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一樣,親朋好友聚到一起如果少談了這個話題似乎都不成禮節。

作為所謂的高考“勝利者”,過去多年過年少不了的環節是被親朋好友吹噓一番“你看看你當年考出去了多好”。2024年春節,這種聲音貌似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我就不想讓孩子考得太遠,上完學就回來,在咱們這里生活地舒舒服服的,也沒什么壓力”。

讀書的目的除了實現經濟、社會地位的變化之外,似乎正在出現一些多元的轉變。高考是為了成為社會精英,精英的概念的廣泛越來越改變高考中的元素,改變著人們的觀念。這是時代性的。

80年代的高考:鄉土中國里從鄉村到城市的教育改命

南陽城區生活著眾多操著縣鄉口音的“新”南陽人,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趕上幾十年前那輪高考改革的幸運開口,從鄉村里飛出來的“金鳳凰”。62年出生的王女士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

王女士出生在南陽市區旁邊的鎮平縣的一個鄉村里,在1979年(17歲)參加高考(也被稱為新三屆大學生),而那一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468萬人,錄取人數28萬,錄取率為6.1%。王女士作為幸運兒之一考入省會鄭州的學校,之后也算是一路跟上了時代發展的各種好時候,畢業學校管分配回了鎮平縣城的四大銀行之一,90年代初期之后調入南陽地區又趕上了單位的福利房,之后在國企改革中提前買斷,跟老公一起下海折騰起了房地產工程,又做起了工廠,可以算是高考改命的成功者。

她回憶當初高考的動力,出奇的簡單:變為城里人。這是有一個巨大的時代和國家背景的。周其仁先生曾在《城鄉中國》一書中這樣描述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鄉土中國”:“中國雖然大,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是城市,一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十幾億,也可以說只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痹谀莻€物資嚴重匱乏的年代,城市戶口意味著醫療、教育、食品、養老等種種福利,農村戶口就意味著吃苦挨餓。

王女士回憶:“高中在大隊里上離家較遠,晚上把教室里的桌子橫著擺一排就當做大通鋪,就是睡覺的地方,吃飯是每周自己背著一口袋的糧食去學校食堂換,經常吃不飽,有時候還會在周圍莊稼地里翻看是否有漏收的紅薯,就地烤烤吃?!?/p>

從農村戶口轉入城市戶口,意味著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全方面的改變。

理解了需要改變。那為什么必須要通過高考?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城鎮化率不足20%,仍然有八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一整套制度安排,把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的各個大門,都關得嚴嚴實實,讓整個中國基本處于“城鄉隔離”階段,城鄉被割裂成兩個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