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杭侃:文博考古發展仍受制約,需“國家頂層設計”
“博物館不是研究機構,文物系統一年要做3萬個左右的展覽,但是在2016-2021年五年之間,全國各個基金里面,關于博物館學的只有10項。博物館拿一個課題、做一個研究都很困難,這樣肯定就會制約這個學科的發展?!?br /> “考古學是通過田野調查獲取研究資料的學科,就這個學科來說,它只有一定的需求量。一年可以審批下來多少平方米可供發掘的考古工地,相應地需要多少發掘的人員,這個都有一定的限制?!?/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前幾天,杭侃還在調研走訪云岡石窟的各個部門。這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自2021年擔任云岡研究院院長,他在這里已經工作了三年,延續了此前云岡石窟“讓文物活起來”的數字化研究、保護、利用的道路。云岡研究院的數字化保護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壁畫文物修復室,都讓云岡石窟的“活化”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2023年起,杭侃擔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當年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杭侃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遺產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他認為,保護利用好一處文化遺產,不僅需要考古學,還需要更廣泛的博物館學、古建筑、歷史學甚至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知識和研究,而不少高校在這方面的學科建設難如人意。面對抽象的“文化遺產課程建設”概念,很多人并不理解其內在涵義,杭侃向南方周末記者詳細解讀了這個概念的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目前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缺環。
2024年3月5日,杭侃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上。視覺中國
“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問題?!焙假┱f。在他的五年人大代表任期內,他還會繼續在這個方向提出更多的建議。2024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杭侃把建議的重點放在了高校博物館建設和“怎樣更有效地吸收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保護”?!耙岩巹t制定好?!痹诓稍L中,杭侃經常提到的詞是“規則”“法律”,他希望在文物保護與研究的各個領域,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款作為依據。
比如,高校博物館目前并不是獨立法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未來要不要給高校博物館一個更加合適的法律地位;又比如,很多博物館是公益單位,那文創的營收要怎么辦,這其中也牽涉復雜的法律問題;還有讓社會資金參與進文物保護,也需要更加貼合實際的“游戲規則”……這些都需要更加宏觀的“頂層設計”。
聊到杭侃最關心的云岡石窟,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推薦了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館舉辦的一個大展“文明麗跡——北魏平城與云岡石窟藝術”。這個展覽展出了云岡第12窟同大小3D打印雕像,“這個高度要超過10米,一般的博物館沒有這個高度,但是深圳博物館有,所以就在深圳博物館展出了?!焙假┱f。之所以可以將雕像完整地3D打印出來,是因為這些年來,云岡研究院等團隊在持續不懈地對整個云岡石窟進行數字化采集。據杭侃透露,目前整個石窟已經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二的數字化采集,“現在大家不來云岡也可以感受到云岡的真容巨壯?!?/p>
2024年2月24日,深圳博物館“北魏平城與云岡石窟藝術”特展,云岡石窟第12窟(復制窟)。視覺中國
高校還能為博物館發展做很多
南方周末:2023年你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建議是關于文化遺產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2024年你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