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對話丨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陳宜芳談彩禮糾紛案:認定應符合一般認知
在認定某一項給付是否屬于彩禮時,可以根據一方給付財物的目的,綜合考慮雙方當地習俗、給付的時間和方式、財物價值、給付人及收受人等事實認定,同時以反向排除的方式明確了幾類不屬于彩禮的財物。
2023年,全國法院共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5695份,相較于2022年同比增長41.5%,增長幅度再創近五年來新高。
責任編輯:錢昊平
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陳宜芳。(受訪者供圖)
彩禮已成為互聯網上一個持續性的熱點話題。最近一次引發關注,是江西省崇義縣出臺“零彩禮”“低彩禮”家庭禮遇機制?!傲悴识Y”“低彩禮”夫妻的子女(含農村戶口)持禮遇卡可在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在全縣范圍內按照第一順序擇校入學。
自2021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4年對治理高彩禮提出工作要求。而隨著彩禮數額走高,也讓彩禮糾紛案件的數量在近年來呈上漲趨勢。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彩禮新規”)正式實施。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這一天至少有6家法院審理新規實施后當地的“第一案”。
在具體案件中,彩禮到底要不要還?還多少?法官審理時有何具體標準?針對這些問題,南方周末記者對話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陳宜芳。
彩禮糾紛“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南方周末:近年來涉彩禮糾紛案件的數量有什么變化?案件本身有什么新特點?
陳宜芳:近年來,多地彩禮數額持續走高,形成攀比之風。這不僅背離了彩禮的初衷,使彩禮給付方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給婚姻穩定埋下隱患。同時,由于彩禮與當地風俗習慣緊密相連,在處理涉彩禮糾紛特別是涉及到彩禮范圍認定、彩禮返還等問題時,受個案案情影響,各地法院在具體裁判過程中存在一定差異,需要從法律層面予以規范。
從司法實踐反饋的情況看,近年來涉彩禮糾紛案件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并具有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地域特征。從共同生活情況看,存在大量當事人未辦理結婚登記卻按照當地習俗舉辦婚禮并共同生活以及已辦理結婚登記但共同生活時間較短等情況,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中規定的未辦理結婚登記、已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存在不同。
南方周末:對彩禮是否返還以及返還比例,在規定這一內容時有什么考慮?
陳宜芳:這是當事人爭議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