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長大后,誰來照顧?全國政協委員呼吁完善成年意定監護體系建設

特殊需要信托是委托人以保障未成年人、心智障礙者、失能失智老人等特殊需要人群為目的,將自己合法所有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管理、運用和處分的一種信托行為。

擔任委托監護人是一項周期長且風險高的責任,按家長的期望,很難找到合格的委托監護,也缺少專業機構或個人愿意擔任委托監護。

責任編輯:錢煒

2024年3月5日,濟南,明天兒童康復中心,孤獨癥孩子在上手工課。(人民視覺/圖)

2024年3月5日,濟南,明天兒童康復中心,孤獨癥孩子在上手工課。(人民視覺/圖)

“自己離世后,孩子怎么辦”,是長期困擾2000萬心智障礙者父母的問題。不過,隨著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施行,心智障礙者家庭有了新的出路。民法典擴展了監護人的范圍,除近親屬外,社會機構、組織也可以成為心智障礙者的監護人。

但在實踐中,不少家長發現,目前監護、照護與特殊需要信托,即“人、財和服務”這三者的銜接不暢,也缺乏對于監護的監督和規范管理。

針對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諾敏在提案中建議,應研究并制定監護的規范要求、監督機制等,出臺相關配套措施。

2000萬人的照護需求

點開視頻,一個男生埋著頭,左手摁住底板,右手正捏著點藍筆在底板上勾勒線條。在3月9日晚上的融合中國云課堂上,他的母親、北京市曉更基金會理事戴榕語氣頗為驕傲地告訴大家:“綺哥在做掐絲琺瑯,作品賺了不少錢?!?/p>

綺哥今年26歲,是名孤獨癥人士。像他這樣的孤獨癥譜系障礙以及發育遲緩(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腦癱和癲癇造成的發展障礙,和其他類型的發展障礙等人群被統稱為心智障礙者。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推算,截至2010年末,我國心智障礙者有1200萬至2000萬。

隨著年齡增長,心智障礙者要時刻迎接出行、就業、就醫、社交等方面的挑戰。但另一方面,心智障礙者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他們需要旁人的支持和照料,尤其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其中,一個越來越凸顯的問題是,當父母衰老去世后,心智障礙的孩子們何去何從?如何保障心智障礙者活?誰能承擔起監護他們的責任?

這也是戴榕們最大的擔憂。她在調研中發現,絕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