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區到全球最大資源圃,珍稀野生稻搬“新家”
責任編輯:馮飛
2024年1月30日,張謝勇博士仔細觀察并記錄疣粒野生稻的表型性狀。疣粒野生稻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旱生野生稻材料,具有喜光又怕曬、喜溫又怕熱、喜濕又怕水的特點。
海南三亞山區,密林深處,一株“雜草”自由地生長,從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2024年1月,一次資源普查,讓來自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的專家發現了它不同尋常的身份——野生稻。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隊在三亞山區發現的疣粒野生稻。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隊深入三亞山區一處茂密灌木林中尋找疣粒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生長于陽光充足且有一定遮陰的位置,尋找極其困難。
2024年1月30日,鄭曉明博士(左)和張步云博士在深山里采集野生稻的伴生物種。伴生物種可以為科學家提供疣粒稻野生種群所處生境的類型和現狀等信息,還有助于識別外來入侵物種等潛在威脅因素,以及發掘潛在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
野生稻資源較少,分布范圍狹窄,被喻為“植物中的大熊貓”,目前處于瀕危狀態。在2021年9月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所有野生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