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史湘瑩: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給人類上保險
真遇到熊怎么辦?“沒有遇到離熊近到需要裝死的情況,有足夠的距離,拔腿就跑!”
趕走原住民,入駐外來人,保護效果未必更好。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是,清退原住民后,不懂本地文化生態的商業公司入駐,人為制造出各種景觀,表演當地的文化,難以還原真實的生態文化系統,當地居民也沒有從中受益。
我們希望參與公民科學項目的市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調查經驗,我們也開展培訓,講解研究的設計思路,調查過程中分組管理,保障數據質量,確保最終結果的可信度。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在城市里進行自然保護。
責任編輯:汪韜
當地人制作的藏狐毛氈。山水自然供圖
沒人知道這頭棕熊是什么時候入侵的,走進房門只見滿地狼藉和破碎的天窗。
后來,人們通過紅外相機和腳印痕跡還原了經過:高原上的野生棕熊看中人類的糧食和酥油,愛在沒人的時候扒房子,有時還會破門而入。這天,它爬上屋頂,從玻璃天窗墜落到屋里,壓塌了沙發。顯然它也沒料想到這一切,還沒來得及覓食,就匆忙奪門而出。
這個故事發生在史湘瑩團隊的野外工作地——青海三江源的昂賽自然保護工作站。2013年加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山水自然)以來,她和團隊的工作是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推動原住民參與保護并發展生計。如何應對棕熊來犯的人獸沖突,也是工作里的正經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是一所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從青藏高原的雪豹,到西南山地的大熊貓、金絲猴,再到城市周邊的自然生境,專注物種和棲息地保護。
幸運的是,當棕熊從天而降,工作站里空無一人。真遇到熊怎么辦?史湘瑩說,“沒有遇到離熊近到需要裝死的情況,有足夠的距離,拔腿就跑!”在可可西里,她和團隊成員見到五只棕熊迎面而來,轉頭跑回了車上,驚魂未定之際,內心還充滿見到野生動物的激動。
除了和野生動物斗智斗勇,史湘瑩和團隊還用砍樹的辦法修復森林、在上海邀請市民做“貉口普查”、幫助藏族婦女成立手工業合作社,探索不同環境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
2007年,北京大學教授呂植和北大校友孫姍兩位女性共同發起注冊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2008年,北大經濟學大二學生史湘瑩選修了呂植的《保護生物學》課程,從此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研究興趣。在國外修讀環境科學碩士課程后,她于2013年加入山水自然,一路成長為山水自然理事兼執行主任。
這是史湘瑩與山水自然結緣的故事,也是女性之間對于自然保護的傳承。史湘瑩觀察到,在公益環保領域,女性工作者數量高于男性,她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進來:“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往往有‘自然缺失癥’,這份事業持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療愈,在與人接觸、推動環境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收獲價值?!?/p>
山水自然理事兼執行主任史湘瑩。山水自然供圖
保護自然不搞“一刀切”
南方周末:熊闖入工作站令人意外,這樣的人獸沖突常見嗎?如何應對?
史湘瑩:人獸沖突是常見的問題,雪豹會吃牧民家畜,極端情況下,有的牧民會布置陷阱,防止野生動物接觸牛羊。我們建議牧民夏天轉場到高山放牧時,用鐵板封住家里的門窗,或是搭建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