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也不少:蓋“將將好”的房子
容積率只是可利用空間資源的上限,密度則決定了人情的冷暖,兩者缺一不可:殺雞取卵式的掠奪式經營,必然導致過載,太寡淡的城市卻也沒有人氣,建設難以為繼。
每一種建筑文化都有自己合適的土壤,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物有所值都集中在外表上,對于性能的改善卻不敏感。
責任編輯:邢人儼
勒·柯布西耶的柏林公共住宅單元共17層、527套房間,竣工于1959年,是勒·柯布西耶為應對二戰后歐洲住房危機設計的多個公共住宅項目中的一個,也被稱為“柯布西耶樓”。視覺中國|圖
想不起來這位中國老教授的名諱了,初次見到,是在美國麻省的華人聚會上。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一個“發明協會”,自任會長,不知道是否MIT如今的發明辦公室(MIT Office of Invention)的前身。那可是在我們買個電視機都很稀罕的時代,各種各樣“發明”的點子,怎么評價優劣呢?年紀很大了,他講的事卻是我覺得很新鮮的:
“我和那些個同事就設計了一個比賽……給大家發些模型材料,就是尋常能用到的那些東西,紙板、橡皮筋,還有鉛筆……每個人做個小車……”
操著一口京片子,說到這兒他兩眼放光:“條件是,你得用到所有材料,不能多也不能少?!?/p>
不能“多”很顯然,不能“少”怎么理解呢?
大部分設計的“奢侈”或“簡樸”僅僅受制于項目的預算上限,是約束性條件;或者,粗放地約定基本功能,這個要,那個不要。尤其是空間設計,一般而言,沒有人知道它是貴了還是便宜了,除非有所比較:同樣條件的不同方案之間的比較,針對具體用戶的需求的比較——前提是,你得親身做了,才好比較。
從過往經驗里,我們知道空間自身也是一種有限資源,需要節約有效地使用,要不然,每個國家和城市的規劃部門,就不會那么煞費苦心地設計各種約束性的指標了,比如“開發強度”——建設用地的比例不能太大,超過30%的開發強度,人的生存環境就會大受影響。但是這個標準又不僅僅是個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