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要投向真正存在短缺的基礎設施部門”
為什么很多企業覺得西部地區改善了硬件基礎設施,但投資回報率提高并不明顯?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相對較差,企業的額外支出會更多。
恰恰是東部地區繁榮的民營經濟,對基礎設施的數量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
一塊錢到底是讓政府來用好,還是給企業去投資帶來的效益大,要有一個標準。我們希望用一個經濟學的標準來加以評估。
責任編輯:顧策
“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02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2023年下半年,財政部曾增發了1萬億元國債,將投向災后恢復重建等8大方向,2024年還將安排3.9萬億元專項債。
數萬億的財政資金應當落到哪些項目上?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時,如何避免扎堆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少卿,曾研究過西部大開發時期各地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前更重要的是把錢用在刀刃上,投向真正存在短缺的基礎設施領域。
貴州黔東南的高速公路。視覺中國 圖
基礎設施投資增加后會發生什么
南方周末:你當時為什么會研究西部大開發時期各地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黃少卿:2008年,中國大規模實施財政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這就意味著,政府會大規模地從金融市場舉債獲得資金,當時很直觀的一個擔憂,就是這樣的措施會不會對私人資本形成擠出效應。
一塊錢到底是讓政府來用好,還是給企業去投資帶來的效益大,要有一個標準。我們希望用一個經濟學的標準來加以評估。
南方周末:長期以來,人們形成的思路是“想要富,先修路”。你曾在研究中提到,西部大開發期間,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他投資的拉動作用是有限的。這是為什么?
黃少卿:2000年后,西部的許多省份,基礎設施資本占全國基礎設施資本的比重在持續提升,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這些地區私人生產性資本占全國的比重,不但沒有同步上升,反而在下降。
換句話講,西部地區建設的基礎設施,沒有相應地把私人資本引導到西部地區,即沒有擠入私人資本。
一般來說,基礎設施投資對私人的生產型資本投資有兩個效果。一個是擠入,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了,運輸成本降低了,私人資本投資也會相應增加;另一個就是擠出,基礎設施投資增加后,私人資本投資反而減少了。
宏觀經濟學上講,不管是私人投資,還是公共投資,資金來源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家庭部門的儲蓄。也就是說,家庭部門儲蓄的錢,要不進入私人投資,要不流向給政府機構,投向公共資本。
如果流向公共資本的錢越多,私人企業用于投資的錢就變少了。企業要用錢,資金成本就會升高,企業利潤會下降,投資意愿就變弱了。
南方周末:為什么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帶來的擠出效應,會明顯大過擠入效應?
黃少卿: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西部地區金融資金供給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