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之春》:打破成王敗寇的敘事

四十多年來,金成洙,在學校、職場、家庭中,見到各種各樣人性的面向,人都在善惡之間抉擇,“那樣的事情不是歷史,而是一直在發生”。

現實遠比電影殘酷,歷史的走向并不總是如人們所愿。

責任編輯:李慕琰

《首爾之春》劇照。(資料圖)

很多人相信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即所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韓國導演金成洙卻在電影《首爾之春》中給出了相反的答案:歷史不一定由勝利者書寫。

1979年10月26日,韓國總統樸正熙被暗殺,長達十八年的軍事獨裁政權終結,絕對權力消失后,短暫的真空期中,社會迎來松動,但春天并未真正來臨,貪圖權力空位的人心浮動,即將把韓國國民帶入更深的暗夜。

《首爾之春》講述的便是韓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雙十二政變”,也是韓國電影史上首部根據該事件改編的電影。1979年12月12日,韓國陸軍少將全斗煥聯合秘密組織“一心會”勢力發動軍事政變,逮捕陸軍參謀總長、戒嚴司令官鄭昇和上將,全面掌握軍政大權。此后,在19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全斗煥擔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實施鐵腕統治,備受爭議。

140分鐘的電影,濃縮了“雙十二政變”的9個小時。對于導演來說,首先要面臨的難題也許是,如何把一個韓國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拍攝成具有戲劇張力的劇情片。

“雙十二政變”是一場幾乎沒有流血的軍事叛亂,因此電影中鮮少有激烈血腥的場面可以奪人眼球,甚至場景也極為單一——大多是在幾個作戰營地間切換,緊張感更多來自人心的較量,事關權謀手段和正義底線,也是韓國電影最為擅長的政治心理驚悚片。

基于現實中的歷史走向,觀眾們在電影伊始便知道,它最終的結局必然是悲?。荷瞄L操縱人心和權力的小人會取得勝利,走向更極致的瘋狂,堅守底線和原則的人物則會失敗。

政變之后不久,1980年5月18日,全斗煥宣布全國擴大戒嚴,派出空降部隊鎮壓抗議者。對于韓國民眾而言,那是無法抹去的歷史創傷。

因此,《首爾之春》的140分鐘更像是在抽絲剝繭地拆解,歷史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

它更像是一部政治警示片,系統的失效和人性的潰敗極其輕易,文明的建立則極為脆弱,所以,歷史需要一遍一遍重述,向更新一代人重述,向不了解的人重述。

“韓國近代史命運轉折的一晚”

1979年12月12日政變發生時,導演金成洙正就讀高三。陸軍參謀總長遭綁架時,他甚至聽見了發生槍戰的聲音?!半m然年紀很小,但1979年12月12日發生的事對我產生了太大的影響?!?/p>

對于韓國人來說,有關歷史長期被掩蓋,金成洙直到三十多歲才得知相關真相,驚訝和困惑于軍方體系在一夕之間崩壞,因此動念把那個“改變韓國近代史命運轉折點的一晚”呈現給觀眾。

《首爾之春》是首部反映這次政變經過的電影,此前僅有MBC電視臺2005年播出的電視劇《第五共和國》再現了這一事件。再現的難度除了在于史料難以獲得,更在于如何從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中找到電影的戲劇動力?;I備作品時,金成洙最大的疑問是,“那樣短的時間內,那少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