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邯鄲初中生遇害案,應考慮懲罰效用丨法眼

懲罰的效果主要系于確定性,而非嚴厲性。我們反對重刑主義,如果刑罰無孔不入,社會將充滿憂懼、喪失活力。我們也反對懲罰虛無主義,如果沒有懲罰,人人都會軌外行事。

我們應當放下“上帝視角”,理性看待民眾呼聲,客觀評價懲罰效果,參照犯罪人評估結果做出合乎法理且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抉擇。

責任編輯:錢昊平

(河北邯鄲13歲初中生被害案發現場。人民視覺供圖)

河北邯鄲13歲初中生被害案發現場。(人民視覺供圖)

2024年3月10日,邯鄲3名初中生殺害同學案引發了公眾和專家的普遍關注和激烈討論。有部分公眾認為,對加害人應該判死刑,至少對主犯應該判死刑。而大部分專家則認為應該恪守刑罰的謙抑和人道原則,重在深挖校園霸凌的社會根源。我們認為,科學認識懲罰效用是厘清爭議的關鍵。

在報應刑和預防刑兩百多年的論爭中,懲罰的目的始終居于中心。報應刑強調以報復性懲罰恢復社會正義,預防刑側重以懲罰來預防再犯。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顯然滿足了人類最樸素的報復本能,也符合社會互動中最基本的“返還”法則。而預防刑則著眼于未來,追求恰到好處的預防效果和普遍意義上的“人道”,這就使得有些案件的實判刑罰可能會明顯低于根據“對等報應”觀念得出的應有懲罰,如犯故意殺人罪而不被判死刑、14歲以下強奸婦女不負刑事責任。

“邯鄲案”中3名加害人都是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少年,涉嫌故意殺人,情節惡劣,有可能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要負刑事責任。刑法規定,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那么,對3名加害人適用何種程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