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大奇書”到“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為何沒入選?
就像現在有些文藝比賽,有專家評分,有觀眾評分,最后看綜合得分?,F在這個“四大名著”的說法,也是一個綜合考量的結果:《儒林外史》等等是被群眾打分淘汰掉的,《封神演義》等等是被專家打分淘汰掉的,最終勝出的就是這四部了。
責任編輯:陳斌
要談“四大名著”,得從四大奇書說起。四大奇書這個概念,最早可能是王世貞提出來的。
明代文人有所謂前七子、后七子,王世貞是后七子之首,而且很多人認為這么評價他,委屈他了,他和別人不是一個檔次。王世貞領袖明代文壇二十年,又特別喜歡提攜后進,口碑好極了。
所以很多作者、作品都喜歡蹭他的熱度。比如說《金瓶梅》的作者不知道是誰,好多人就說,是王世貞寫的;比如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要提升作品的知名度打口碑,怎么辦?找王世貞作序。
王世貞“四大奇書”
但是王世貞所說的“四大奇書”,并不都是小說,他說,《史記》《南華》《水滸傳》《西廂記》,是“宇宙四大奇書”。
《史記》是歷史著作,《南華》也就是《莊子》,道家的書,《水滸傳》用今天的話說是長篇白話小說,《西廂記》則是雜劇,四部書,是四類作品。
這也太混搭了吧?要的就是混搭。
要知道,和我們今天的知識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講究細分不同,古代文人,往往有點反專業的偏好。
古代的文人,如果比較成功,往往也成為官員。你說他專業嗎?
他從小學的是四書五經寫八股文,沒有學習過行政技能,他一點也不專業,專業的是師爺,是書吏,一專業,那層次就低了,社會地位就低。
那你說他是專業的學者或者文人嗎?他的職業或者人生追求是當官啊,就算他境界高,想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得通過當官來實現的啊。他也不是專業的文人,還鄙視文人呢,“一為文人,便無足觀”,就是文人自己說的。
無論做官還是做文人,他都以不專業為特征,這是他的榮譽感所在。
再比如說,要是你生病了,醫生找業余的還是找專業的?一說,這位是這一帶有名的醫生,給人感覺就是,騙錢的,他家門外,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晃著呢;相反,說那位老先生,飽讀詩書,也喜歡岐黃之術,等閑是不給人看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