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席棚里走出來的世界工廠——中國商用車之都成長記
3月26日,第二屆中國商用車論壇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辦。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清華大學、東風汽車公司的近700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到場,探討商用車高質量發展。
去年3月,十堰舉辦了首屆中國商用車論壇。會上,十堰被授予“中國商用車之都”。
50多年前,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小山溝里,十幾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在十堰白紙繪新圖。如今小山溝已經成為中國商用車之都,世界級的汽車工廠。
手工敲出第一臺國產車
新中國“白手起家”典范,蘆席棚里創建世界級汽車工廠
1969年11月,48廠蘆席棚車間。三節爐里煉出了第一爐鐵水,澆出了第一個鑄件,同事們說這是“蘆席棚里孵出的金鳳凰?!?/p>
“從137公斤的發動機缸體,到0.15公斤的搖臂,我們都能做到盡量精致!”萬仁芳說。
這一年,已經是萬仁芳來到十堰的第四年,“當年來的時候,一家四口就住在老鄉家蘆席棚的堂屋里,床連鍋,鍋連床?!碧崞鸪醯蕉耐?,已經83歲的萬仁芳記憶猶新。
二汽創業之初,物資極度短缺。沒有廠房,工人們就用胳膊粗的竹竿或樹干做框架,圍上蘆葦席,蓋上油毛氈,作為廠房和住所,一條山溝一個廠。因為十堰還未通電,建設者們便在夜晚掛上一盞盞馬燈,在蘆席棚里制造汽車。
1970年,二汽工人用榔頭和臺鉗,在四面透風的蘆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輛軍用越野車——25Y,此后,這種2.5噸級軍用越野車被正式命名為EQ240。
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十堰汽車產業逐漸興起。
如今,凸凹模具、萬向通達、世紀中遠、恒進感應…… 2000多家汽配企業苦心經營的“十堰制造”,正是十堰汽車的繁榮之基。
商用車零部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到車身、車架、車橋等總成,小到汽車螺絲釘,在十堰境內都能找到生產廠家。汽配生產能力,主導產品達到50萬輛份以上,模具、鑄造、鍛造、機械加工、熱處理、油漆、裝配等一應俱全??梢陨a零部件總成1000余種、零部件4000余種,產品輻射20多個省市,出口72個國家和地區。
整車,東風公司商用車形成“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國際地位。東風小康(已改名為:賽力斯汽車(湖北)有限公司)微型車產量在15萬輛以上;易捷特代表十堰向新能源汽車進軍,形成1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產能,去年出口占湖北同類的80%。全市自主專用車汽車品牌12個,可生產100多種車型,產能達到80萬輛。
與技術創新相呼應,十堰還建設區域性的“技術創新體系”:一個高等汽車學院、27個汽車研發中心,全力為160多家汽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已經形成1200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品牌。
完善產業鏈條,從以汽車制造為主,轉向制造和流通并舉。十堰建立起國內最大的中國(十堰)汽配城,形成年銷售200億元的零部件銷售能力,并在全國27個省市建立汽車零部件銷售網,“十堰貨”成為市場的寵兒。
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重卡新工廠 全正攝
全國15萬建設者馳援十堰
集中力量辦大事,22省600部門2萬設備共造大國重器
1962年,郭元正從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畢業,分配到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從事車型設計工作。
“住的是蘇聯援建的房屋,地板,熱水暖氣,非常舒適?!苯衲?4歲的郭元正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防的需要,中央決定實施“三線建設”,偏遠落后的鄂西北山區十堰,顯露出獨特的戰略優勢,共和國要在這里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
“建設二汽是我國汽車工業的翻身大仗。一翻中國汽車產量落后之身,二翻自力更生之身,三翻技術水平落后、工廠生產產品單一之身,四翻布局之身?!?965年12月29日,近千名參會者頂著呼嘯的北風走進位于長春的一汽工人俱樂部,參加二汽籌備處召開的第一次全體職工誓師大會,一機部副部長郭力的講話點燃了現場每一個人的激情。
郭元正也不例外,熱血沸騰地報名參加支援二汽建設。到1969年底,先后有十幾萬建設大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鄂西北的小山溝里,實現“中國人自己造汽車”的夢想。
借鑒一汽建設經驗,我們提出了“二汽建設方針十四條”,其中最主要的兩條就是“包建”和“聚寶”。
所謂“包建”,就是選擇國內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工廠,通過“老廠包新廠、小廠包大廠、幾廠包一廠”的方式,承包建設二汽各專業廠。以一汽包建為主力和支柱,全國汽車行業30多家工廠,對口包建二汽各專業廠的設計、生產準備、人員培訓和調試生產??窟@種做法,在十堰190平方公里范圍的21條山溝共建了發動機車架、車橋、傳動軸、底盤、車廂、鑄造等共27個專業廠。
同時,對口包建的工廠,還為二汽輸送1萬多名技術管理干部和生產技術工人,培訓2萬多名新工人。
“聚寶”,就是聚全國人才之寶、聚全國設備之寶、聚全國技術之寶。郭元正說,一汽抽出三分之一的干部、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先后有2000多人支援二汽。其中,就包括支德瑜、孟少農等一大批頂尖的國內汽車技術專家。從全國各地匯集到十堰的高級產業工人就有15萬,各類專業人才3.4萬余人,在那個時代,十堰百人擁有科技人員超過10名,完成投資20多億。
為支援二汽建設,22個省市600多個工廠、院校、設計、科研單位將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用于二汽,全國機械行業的140 多家工廠支援二汽兩萬多臺設備,并從國外引進了部分“精、大、尖、稀”設備。使二汽在整體上達到上世紀70年代國際水平。
“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郭元正滿臉幸福。二汽的建設者們用“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大山深處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工廠。
1975年7月1日,2.5噸EQ240在十堰正式量產。1985年,二汽汽車產銷量、上繳利潤和稅收,均占全國汽車企業的60%以上,東風中重卡商用車連續10多年市占率全國第一。
1978年,二汽調集1000輛越野車,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97年,370兩東風軍車,載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64輛東風載重車組成導彈方陣,參加國慶閱兵。
自蘆席棚中第一次傳出引擎轟鳴聲,到成為我國汽車行業翹首;從八方援建十堰,到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的主陣地之一……作為我國大型骨干汽車企業的代表,東風汽車一直被視為中國汽車不忘初心、艱苦創業的縮影。
工人在蘆葦棚里安裝汽車(資料圖片)
天上掉下一個汽車城
二汽本來想藏進山里,結果山也變成了城市
如果時光回流五十年,十堰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卷的山村小鎮。輕工業是豆腐房,工業企業只是鐵匠鋪。
外地人評價:“巴掌大的地方,橫根棍子就到了頭,插根筷子就能探到底?!?/p>
荒涼,很快被新中國的建設者們打破。
1969年12月1日,在東西長20多公里,南北寬10多公里荊棘遍布的十堰溝谷中,二汽開工的炮聲打破了秦巴山的寧靜。蓬勃的二汽建設帶來了空前昌盛的人流、物流、資金流。
1973年初,《十堰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全市由中心城區和六個衛星集鎮組成,集鎮之間相距5-6公里,由廠區鐵路、城市道路連接,形成分片成團、點線結合、山廠互融的瓜藤式城市格局。
從茅草溝起步的十堰城市,先生產,后生活,先工廠、后城市,被稱為“光灰的城市”。下雨滿街泥,晴天一身灰,公路只有一條,公共汽車只有兩輛,等幾個小時也難坐上。居民的燃料靠各單位派人到山里砍柴回來分,每到星期天,全市家家戶戶都在劈柴和捏煤球。
本來,二汽建設“靠山、分散、隱蔽”,要避開城市,然而,幾十萬產業工人的生活,必須有一個大型的城市基礎服務。
為緩解二汽醫療建設難題,湖北省把省工會療養院的53名干部,以及武漢市第一醫院成建制遷往二汽?!皟蓚€月時間,70多節火車皮把594名醫務人員和設備運到丹江,再用汽車運進十堰,連一支溫度計都未損壞?!睘榱伺囵B產業人才,國家先后支持十堰建起了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醫藥學院等。十堰因之擁有5所高校、4個三甲醫院。
上世紀九十年代,十堰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國家衛生城,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度躍升至全國前六,全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第22名。
在平原地區,要建立一個年產20萬輛的汽車廠,需要2.5萬畝土地。在溝壑縱橫、人均耕地僅有0.92畝的十堰,二汽建廠僅占地9600畝,平地基本占盡。
27個專業廠分散到幾十個山溝里,零部件到總裝,往往需要翻越十幾個山頭,生產成本高企。2004年,因為無地可用,東風汽車兩總部先后遷出,《湖北日報》發文“十堰將成為‘廢都’”!
汽車產業從“小”做“大”,推動城市從“小”變“大”。
“山溝雖小,但十堰發展的思路不能小,發展的眼光不能小,發展的胸懷不能小?!笔呤形瘯淈S劍雄說,要將跨越的起跳點放在建設“大十堰”上。
十堰市委提出分兩步走,一是“山地整理”,二是“市縣對接”。
山地整理,拓展城市可用土地。用5到10年時間平整土地15萬畝,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入園集約生產。
市縣對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將現有城區與周邊鄖縣、武當山特區、丹江口市部分鄉鎮實行一體化發展。
山地整理,市縣對接,發展平臺突兀而出。
產業發展,指向專業化、功能化、標準化和集群化。汽車產業,培植12個整車企業、10大改裝車企業、100家過億元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汽車工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文化旅游,以汽車城、武當山、漢江水為核心內容,融入華中黃金旅游圈。低碳經濟,開發水、茶葉、中醫藥、大健康等生態產業。?
城市發展,緊盯內涵式發展、包容性增長、軟實力提升。新建北京路、東風大道、凱旋大道、紫霄大道、環城路等19條城市骨干道路,總長達129公里,改變了過去十堰城市道路“一條鞭”的格局。奧體中心、游步道、四方山植物園、南水北調博物館,一批公共設施投入運營。?
山地整理、市縣對接。一個“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和百萬輛汽車產能”的“大十堰”露出水面。
“用10年時間,把十堰建設成鄂渝陜豫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委書記黃劍雄重新定位十堰戰略,以“山、水、車”為產業極核,打造國際汽車制造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國家交通樞紐城市,形成中部崛起的增長極。
工人正在裝配線上加緊生產組裝車輛 全正攝
從汽車制造到低碳發展
中國商用車之都駛向新賽道
“即使一天充放一次電,也能安全可靠運行25年!”遠景動力技術(湖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奉斗介紹,新一代315Ah儲能電芯產品,實現單顆電芯一度電,循環壽命高達12000次,打破了儲能電芯“長循環壽命”和“高能量密度”無法兼容的技術難題。
遠景動力是十堰新能源電池產業的鏈主企業。范奉斗表示,遠景將在十堰建設覆蓋風、光、水、儲多領域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助力十堰打造“零碳汽車城”、新能源乘用車和商用車“高端制造高地”、中國“零碳汽車出口基地”?! ?/p>
在東風商用車公司,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表示:“目前,東風商用車已經實現新能源純電、氫能、混動3條技術線路的生態圈布局?!彼榻B,東風公司已完成新能源產品的全面布局,基本實現對平臺架構、動力總成等核心科技和核心資源的自主掌控。
徜徉在車城十堰,這樣的案例隨處可見,汽車低碳轉型正在持續展開。
十堰市長王永輝說,我們要搶抓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重要窗口期,打造“國際新能源與智能網聯商用車之都”。?
十堰緊扣汽車行業脈搏,著力搭建供應鏈、重構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形成“商乘并舉、油電并重、整專一體、整零協同”的產業格局。
提出汽車產業“三年行動”,到 2025 年,全市汽車產業產值超 2500 億元。汽車產量達到8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35%,輔助自動駕駛車型達到50%。汽車產業鏈百億級企業數量達到 10 家。
“三年行動”要形成完善的整車產品矩陣。中重型商用車全國第一,商用車產量達到 35 萬輛,其中新能源商用車占比 15%。乘用車產量達到 30 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 23 萬輛。專用車產量達到 15 萬輛。
“三年行動”要形成完善的產業生態。零部件產值突破 1000 億元,整零比達到 1:1 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到 300 家,打造 3 個以上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場景、2 個零碳示范工廠、2 個 V2G 示范應用場景。新型電池產業規模達到 40GWh。
錨定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十堰將打造全國汽車產業轉型示范區,全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