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丨《易經》翻譯史上的幾個“貴人”
如今我們看翻譯,只覺得是一種文字到另外一種文字的簡單轉換。像《易經》翻譯這樣,則是思想文化上的接力賽。而且沒有人知道,接力的終點在哪里,又會產生怎樣的文化創意。文化的交流,如果是生猛的,也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久而彌新中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德國漢學家尉禮賢(1873-1930)與他翻譯的《易經》,英文轉譯版。
一本書倘若生命力旺盛,被譯成另外一種文字之后,就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將思想播種在各個地方。但文化的跨越起步是很難的。譯本的成功,文本質量自然是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段饔斡洝返淖g本,芝加哥大學的余國藩教授花費了大量心血,可影響力并不大??赡苁菦]找對文化的風口。
中文外譯的經典中,最有影響力者可能是《孫子兵法》。它以短小精悍的“簽語餅”式的智慧,迅速傳播,成為高端演講PowerPoint上常被引用的圖書之一。只不過《孫子兵法》里的謀略,有一些有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之嫌,對中國人的形象未必有好處。另外一部是《道德經》。它短小精悍,版本眾多。只是大部分時候,大家也只是斷章取義地摘錄一句兩句,讓人能窺見一孔,難知全貌?!墩撜Z》也是如此?!墩撜Z》的最大作用,是制造了一種“He who……”的臉譜化句式。很多來歷不明的“智慧”語錄,都被收入“子曰”名下。
還有一部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易經》。在海外道教文化圈子中,此書算是一本經典?!暗澜獭敝暗馈?,和基督教文化里的“太初有道”之“道”,乍一看難分難解。文化另類人士,想出基督教之家又舍不得其文化根基的人,有不少在道教文化里找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誠然,這種相似,也可能會導致張冠李戴,一旦出現偏差,糾偏就比較難。對道教的追捧,尤盛于20世紀初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奧尼爾,也是道教文化的癡迷者。后來,在嬉皮士的時代,禪修成了熱門?,F如今,知識界有時候追捧mindfulness, 精神的灌注,我也不知道來源于佛教還是道教。我有個美國同事在講這個概念時,韓國同事轉過頭問我:“你是不是覺得他們搞錯了,東方講的是mindlessness(倒空)?”這種傳播之中的以訛傳訛,可見一斑。
《易經》最有影響力的譯本,原為德文版,譯者是德國漢學家尉禮賢(Richard Wilhelm,一譯衛禮賢)。美國心理學家凱莉·F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