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蔡元培回北大讀書?名字的神奇力量
近日,“北大考生蔡元培”引發輿論關注。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碩士復試成績信息顯示,考生蔡元培復試成績仍是專業第一,其與上世紀上半葉北大老校長同名引發熱議。北大回應,是否錄取這名考生仍然要等待最終名單出爐。
與名人重名并不少見。戰國時代有趙國名相藺相如,西漢也有個文人叫司馬相如;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叫魏無忌,唐朝有名相叫長孫無忌。這兩個案例,都是后人仰慕前人而故意取的重名,要么是父母所取,要么是自己后來改名。
而即便是在當代,不少重名也都會引發公眾的興趣。以明史專家張獻忠為例,其“張獻忠研究張獻忠,為史上的張獻忠洗冤”一度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心理學素有“自我歸因”理論:一個人越是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就越會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加強心理暗示,讓自己盡可能地貼近那個心目中的理想型人格,取名/改名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暗示,其動機不僅是追慕前人,也隱含著自己的人生志向。
北大考生蔡元培”的新聞也顯示,原始思維仍然影響著現代人,取一個好名字,依然有不可小覷的正面價值。
責任編輯:吳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