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派總統”米萊說起:經濟學不是施政綱領,不能混淆理論與實踐
應該說,米萊在阿根廷的勝利,并不完全是奧派觀念的勝利,更多還是政治博弈的勝利,人們對市場仍然有很多誤解。阿根廷人支持米萊,很可能是因為他激情四射的口號,而不是奧地利學派冰冷的邏輯鏈條。而米萊所施行的各種政策,也不能因為其宣稱是奧地利學派,就可以不經思考劃入奧派范圍之內。一個政策的實施效果,要一事一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責任編輯:陳斌
作為首個公開支持奧地利學派的總統,米萊就職后迅速推進阿根廷的各項改革,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次大型社會實驗。嚴格來講,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因為經濟學是經濟學,政治是政治。正如物理學是物理學,工程是工程一樣,兩者有聯系但不應相互混淆,澄清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很有必要。
經濟學是科學
首先,我們要明確經濟學的科學地位。既然是科學,那就有科學的規范和要求,有其分析方法和范式。無論是芝加哥學派,還是奧地利學派,雖然具體觀點上各有不同,在根基上的科學哲學也略有不同,但它們的定位仍然都是科學??茖W的一大特征是,邏輯先于立場,這點跟政治和政策都迥然相異。
其次,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來說,早期的經濟學的確與財政學緊密相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已經逐漸從財政學中分離出來,研究對象也發生了轉變。古典經濟學時期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完整譯名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雖然斯密的觀察是微觀的,但目標還是宏觀的。
后面經濟學的發展更細致更具體,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了一個理性人,區分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和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則是貨幣和國家經濟。而到了奧地利學派這里,研究對象是真實的行動人,研究方法也進行了統一,不再區分微觀和宏觀,也不再區分價格理論和貨幣理論,而是把經濟學建立在人的行動學之上,使理論體系具有更強的內在邏輯一致性。
第三,所有科學都在探尋規律,這種規律要求在其研究邊界內具備普遍必然性,不能出現特例或反例。另外理論在追求更大解釋力的同時力求簡潔,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奧卡姆剃刀原理”,意思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理論摻雜的因素越多,就越不容易發現問題的本質。
所謂的“普遍必然性”,一方面是在解釋,理論可以解釋相同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是在預測,如果某些條件同時滿足,那么某些現象會重復出現。它基本的表達范式是“如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