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你的表情出賣了你的心
辨謊的最終目的是尋找真相,但是,發現真相比發現謊言要難得多
最近風靡全球的劇集《千謊百計》(《Lie to me》)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測謊專家卡爾·萊特曼是善于辨別謊言的高手:眉間的一皺或是嘴唇一撇,在他眼中都是對方內心活動的流露,任何人任何事在他面前都無法隱瞞……萊特曼的原型保羅·艾克曼在加利福尼亞醫學院研究人類的欺騙行為已逾40年,每年都要向數以百計的機場警衛系統、反恐機構、外交官員和來自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的人員傳授“辨謊”的策略。在現實生活中,艾克曼和他的同事們正穿梭在人群之中,甄辨那些真實或虛偽的面孔。
《千謊百計》里面,萊特曼的殺手锏是使用鎮定劑,讓謊言在測謊儀眼皮底下通過。測謊儀的確越來越被發現是靠不住的。最近,德克薩斯州基督教大學的查爾斯·邦德和加州大學的貝拉·德保羅完成了一項對253個測謊儀案例的元分析,結果這數百個樣本的平均準確率僅有53%——和胡亂猜測的概率差不多。
測謊儀的失寵是意料當中的事情。傳統的測謊儀是基于人體的生理反應進行測量,但撒謊并不存在可證實的獨特的生理反應。這樣,用其他手段改變生理狀況,就很容易像萊特曼一樣躲過測謊儀的檢驗。因此,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已經提請撤銷測謊儀在國防事務中的使用,這項議案的負責人正是艾克曼。而早在10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已經判定軍事法庭不再接收由測謊儀提供的證據,需要出示更具有科學檢測效力的測試結果。
因此,人們將目光投向更為實證的表情分析技術。弗吉尼亞大學的博士生溫迪·莫里斯和德保羅博士對法庭欺騙行為診斷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謊言的蛛絲馬跡:當人們扯謊時,瞳孔通常放大,預示著緊張和高度集中的注意。此外,說謊者會因為緊張而提高說話的聲調,并緊閉雙唇。不過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說謊者不會表現出惴惴不安的樣子,也沒有眨眼或坐立不安的姿態。只有在巨大賭注的驅動下,他們才會不敢正視他人的的注視,以免暴露了自己的內心。
《千謊百計》中,言語也常成為說謊者的罪證。德保羅和莫里斯認為的確如此:說謊者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回答問題;不過當計劃的時間充裕時,他們的回答也會迅速很多。此外,說謊者的言談中包含了更多的負性信息,例如緊張和抱怨,態度也更加缺乏合作的誠意。談話的內容也會出賣說謊者。德保羅和莫里斯認為,說謊者會盡量減少細節的描述,出于愧疚之外,也是想編造一個更完美的故事。不過他們的故事往往難以自圓其說,結構散亂。他們也不像其他人一樣使用手勢來進行表達,并喜歡使用重復的言語。
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編制了語言獲得和詞匯計數(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程序來進行書寫內容的測謊分析。這套軟件遵循了書面語的辨謊準則:首先,說謊者會減少第一人稱的使用,敘述過程與自我有關的內容大大減少,以便推卸掉事件的主要責任。說謊者的文章還會摻雜仇恨、哀傷等負性詞匯,透露出他們內心的緊張和負罪感。最后,說謊者很少使用 “除非”、“但是”、“沒有”這樣司空見慣的排除性詞匯,撒謊讓他們喪失了使用更復雜語言的能力。這套LIWC測驗方法的準確性大大超過了測謊儀,正確率可達67%的。
計算機并非唯一揭開謊言奧秘的利器。人們相信,訓練有素的觀察人員一樣可以準確分辨謊言和真相的細微差別——就像《千謊百計》里面那些專家一樣!
艾克曼指出,并非每個謊言都有可辨識的特征,但比如在可脫口而出的問題上要思忖半天,、或者情緒反應不符合言語內容的情況還是比比皆是。所以,他要求詢問者能夠和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當人們敞開心扉的時候,才會講出他們的故事。”
在艾克曼看來,好的辨謊專家應當是優秀的直覺心理學家。他們能準確判定人們在各種狀況下的所知所想,并能尋覓到這些想法在行為上的蛛絲馬跡。當然,辨謊的最終目的還是尋找真相,“發現真相比發現謊言要難得多。一個好的辨謊者應當更加擅長識別真相。”艾克曼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