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檢測被公布:談談鮮卑的血緣與語言
根據對契丹文的破譯,契丹語是蒙古語的近親,但并非蒙古語的直系祖先,而是兄弟支系。換句話說,契丹語是蒙古語的叔伯而非父親,如此鮮卑語應該就是蒙古語的叔祖而非爺爺。漢文古籍記載鮮卑、契丹、蒙古都出自東胡,又與現代語言學和基因檢測相符。史載匈奴和東胡世仇,語言不通,而基因也證明匈奴人并非現代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阿瓦爾”一詞的釋義,也正是通過比對蒙古語復原出來的。歷史上的鮮卑人名,如今很多也得到了破譯:比如拓跋其實是“地主”的意思,且“拓”還是借自漢語“土”;宇文就是“草”;慕容就是“鈍、禿子”,和成吉思汗部下“木華黎”是同源詞。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復旦大學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復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生前面貌,還公布了最新的基因檢測結果。引發了公眾對宇文邕的興趣。
“哪有人讀《尚書》不戴頭盔的?”——這是歷史愛好者中流行的一個梗,其實就源自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權臣宇文護的故事。
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護是北周的開國功臣,當年就是他廢西魏宗室,讓堂弟宇文覺當上了開國皇帝。此后他又架空堂弟獨攬朝政,并干掉了趙貴、獨孤信等一幫反對派。宇文覺因此非常不爽,悄悄拉攏朝堂勢力,想要除掉宇文護,結果自己反而因計劃泄密而被廢殺,連一年的皇帝癮都沒過夠。接下來宇文護又挑選了堂弟宇文毓繼位,但發現后者也不聽話密謀奪權,于是三年后又將其毒殺,選立了宇文泰小妾所生的庶子,這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雖然也憋著想要殺宇文護,但一方面他出身低微勢單力薄,另一方面兩個哥哥都已橫死,逼得他只好隱忍了12年。這期間他一邊穩住宇文護,一邊悄悄聯系反對派,等待最佳時機。終于有一天,宇文邕想明白了:密謀的第一步就是泄密,聯系的反對派越多泄密得越快,兩個哥哥就是前車之鑒。因此密謀根本沒用,他只有親自動手才有機會解決堂哥。于是他跟宇文護說:“老哥,我媽最近酗酒,怎么勸都不好使。大周你最牛,你來勸她她肯定得聽。這是《尚書》里的名篇《酒誥》,一會兒你來念給老太太聽好嗎?”宇文護覺得堂弟這么看重自己,也很高興,就進宮去找老太后念書了。宇文邕還煞有介事地身穿禮服,手持玉笏跟在他身后,一副非常禮貌聽話的樣子。
然后就在宇文護聲情并茂地朗讀古文,勸老太太少喝酒的時候。宇文邕忽然舉起玉石笏板,像掄板磚一樣猛砸堂哥腦后,成功砸死了這個北周最大權臣——這就是念尚書不戴頭盔的慘痛下場了……于是公元572年,30歲的宇文邕在當了十二年君主后終于成功親政。他執政不久便發動建德毀佛,以求富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