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 | 詩歌注釋傳統和《詩歌名物百例》

揚之水先生讀書極博,看來更鐘情于詩詞,以之入手作名物考證,很早出版了《詩經名物新證》《古詩文名物新證》,后來遍及全面的名物考證。近來將研究成果刪繁就簡,重新編撰一冊《詩歌名物百例》,并明確說是為注釋詩歌而作??梢圆豢鋸埖刂v,這是詩歌注釋傳統轉向歷程中的一個事件。

責任編輯:劉小磊

揚之水。秦穎 | 攝影

古書注釋,起于經。稱名極多,曰注、傳、詁訓、箋、解詁、集解、章句、音、釋文,后來還有義疏、正義,等等。人多喜名,頗有津津言之者,但更須知其實,似乎言之者就少了很多。注釋有共法,群經無不用之,則文字訓詁是。后來成為通用的學問,漢人稱之小學,受到特別重視,文章家無不先通小學,經之中也有了一部《爾雅》。注釋還有別法,《易》則演繹玄理,《書》則闡說政教,《詩》則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禮》則詳其典章制度,《春秋》則抉其微言大義。逐漸發展成專家的學問,漢代“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史記·太史公自序》),無疑也豐富了注釋的內涵,包羅甚廣博。漢人的學問,不說就是注釋學,也是依托在注釋學上。逐漸又從經,及于史、子,也及于集。一如經之注、疏,皆有名作?!妒酚洝分易?,《漢書》之顏師古注,《老子》之王弼注,《莊子》之郭象注,等等,幾與經注同其名聲。雖大多沿襲經注格局,也續有拓展。史部特別看重史料,遂有專門匯之以成注釋者,《三國志》裴松之注,《水經》酈道元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久與原書不可判離。集部之注最初仍襲經注,今傳最早者為王逸《楚辭章句》,訓詁,闡說,多識鳥獸草木,博采舊聞典制,無不盡同。至李善《文選注》,體例大變,乃成前古未有之異數。

李善一改前此注釋重心,引證字句出處成了首要任務,舊聞典制不過附之而出,訓詁闡說竟若可有可無。以我之不學,讀《文選》首先依賴五臣注,因為能夠幫助理解原文,之后才好參看李善注。就是知道了蘇軾極瞧不起五臣,也不能改變我。細細想來,我這心態,估計唐人早已有了。李善當時有“書簏”的外號,恐怕不是什么好稱呼,大約跟“兩腳書櫥”也差不多。我并不認為,這個雅號得于李善雖博通卻寫不出文章來,畢竟《文選注》的自序也算唐人名文。其實還是大眾讀《文選注》的真實感受,引證雖博,卻對讀懂原文幫助很少。唐人喜歡的《文選》注,恐怕還是出現在李善之后的五臣注。

然而這個閱讀體驗并不代表正確的道理,因為普通人和李善之間的差距太大了,李善的注大概根本不是為之而作。以往的注引證出處,僅止講明白典故,以幫助理解原文。李善則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頂端的文章學見解,他的引證出于有意識地要求文章使用的字句需要具有持久的典范性,而以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為例證。這種見解來自秦漢以來文言典范意識的自覺,其實跟先秦時代的雅言意識是一致的。雅言超越了方言的差異性,要求一定空間范圍的普遍性。文言超越了歷史的差異性,要求一定時間范圍的普遍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