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殘照:永歷和他的流亡路

通讀南明史,雖有“分韻唱和,悲吟徹旦”的瞿式耜和張同敞選擇舍生取義,“為明三百年忠臣之殿”的張獻忠義子李定國殉身緬海,奈何更多的是大小官吏接二連三的叛變、反水,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棄國家如敝履,還有通過對故主斬盡殺絕,來表達對新主絕對忠誠的吳三桂之流,南明終不能像南宋得以延續國祚,偏安一隅。

責任編輯:楊嘉敏

昆明越近,死亡的陰影越濃烈。

當高聳的山峰與湍急的河流,漸漸化作平坦的盆地和清澈的湖泊時,昆明城近了。警衛森嚴的隊伍里,那位被嚴加看管的要犯,也許,他將回首他不堪回首的一生。

一切都行將結束。十幾年的流亡挫折,十幾年的屈辱苦痛,十幾年的掙扎浮沉,均不過是西風殘照下,一個拖得老長老長的孤獨背影……

死者

四月的昆明,空氣中騷動著花的芬芳。一條斜行的小街,兩旁,一棵接一棵的藍花楹,紫色花朵浮滿枝頭,熱烈得讓人措手不及。我的目的地,是與斜街相交的一條大道。拐個彎,藍花楹消失了。車來車往的大道一側,有一片小小的竹林。竹林里,藏著一座亭子。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三百五十多年前,當那個三十八歲,卻已在漂泊中度過了十八載春秋的流亡者重又回到他熟悉的昆明時,那時,也是春天。想必,就像李煜哀嘆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樣,萬紫千紅的春天,帶給他的也是無盡的煩惱和憂傷。

四月昆明藍花楹  視覺中國 圖

四月昆明藍花楹  視覺中國 圖

穿過竹林,我走到亭前,亭子護著一塊碑,碑上大書:明永歷帝殉國處。

是的,那位和李煜一樣同為亡國之君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皇帝:永歷。

1644年,李自成進逼北京,崇禎自縊身死。在南方,朱明宗室在地方官員擁戴下,先后建立了五個被合稱為南明的偏安政權——弘光、隆武、魯監國、紹武和永歷。其中,歷時最長的便是永歷政權。作為永歷政權的核心人物,永歷的一生,極盡曲折,寫滿悲涼。

1662年,是為大清康熙元年,此時距清軍入關已過去十八年。正月,遠逃緬甸的永歷被緬方交給步步緊逼的吳三桂。三個月后,永歷被押解到昆明。對昆明民眾來說,盡管這座西陲重鎮三年前就已納入清朝疆域,但是,代表大明正朔的永歷尚在,遺民便懷有一分希望與安慰。而當永歷作為俘虜歸來,他們終于明白:大明,真的亡了。萬人空巷的圍觀中,百姓“莫不飲泣”。

昆明與北京路途迢遙,吳三桂擔心,如果把永歷送往京師,很可能發生變故。于是,他向清廷提出,將永歷父子就地正法——這個前大明高級將領相信,他對舊主人越狠毒,新主人就越賞識他的忠誠。

三百多載歲月足以改變城池街巷,卻無法改變春天到來時就會花開爛漫。所以,那個血腥的日子一定也是一個花開有聲的日子。如今位于市中心的永歷殉國處,在明清之際偏處城郊,名為蓖子坡。附近,有一座金蟾寺。永歷和不多的隨行人員——包括他的母親、皇后、太子,以及“宮女十四,中官七,及諸臣婦子百余人”,都羈押在寺里。

四月,北京降下圣旨,批準了吳三桂的請示。

暗香浮城的美麗季節,昆明城外蓖子坡金蟾寺,吳三桂下令,用兩條長長的絲帛(一說弓弦),把永歷父子勒死。

如今,金蟾寺早已蕩然不存,代之以一條寬闊的大道和無數林立的樓宇,而蓖子坡這個名字,自永歷父子死難后,民間改稱逼死坡——在這里,吳三桂逼死了他曾經宣誓永遠效忠的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

從蓖子坡向西北行約兩公里,是為蓮花池公園。園里有一處雕塑:一個著明朝服飾的男子倒撲在地,像在極力掙扎。雕塑名為“永歷悲歌”。它再現的,就是永歷被吳三桂殺害的往事。

昆明蓮花池公園的“永歷悲歌”雕塑  攝影 聶作平

昆明蓮花池公園的“永歷悲歌”雕塑  攝影 聶作平

永歷死后,遺體運往蓮花池公園處火化后草草安葬。后來,吳三桂起兵造反,打出反清復明旗號,為了籠絡人心,曾經為永歷重修墳墓及享堂,并祭祀“故君陵寢”。

今天的昆明,并無永歷墓。史料上說,他的遺體火化后扔進了翠湖;沒燒盡的殘骸扔到了野地。一些昆明市民穿上喪服,挎上竹籃撿拾尸骨后葬于北門外。年代久遠,到底在北門哪里,早就無從稽考了。

尋訪逼死坡和蓮花池公園前幾個月,隆冬時節,在從成都前往三亞時,我在都勻歇了一夜。次日清晨,我來到都勻城外的大坪鎮。鎮尾,山巒起伏。順著一條小路,我慢慢爬上了一座名為高塘山的大山。山上雜草叢生,一派荒涼??斓缴巾斕?,有一塊稍微平整的臺地。臺地上,三座墓一字排開。中間那座較大,左右兩側較小。大墓前立著碑:明永歷皇帝陵。

永歷被吳三桂殺害于昆明,為什么他的陵墓會出現在千里之外的貴州山區呢?當地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叫扶綱的都勻人所為。

扶綱,字允常,布依族。崇禎七年(1634)中進士后,一路升遷,做到了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甲申之變后,扶綱南下追隨永歷。及至永歷逃往緬甸,扶綱回到故鄉。聞知永歷被害后,扶綱聯絡舊部,把永歷遺骸運回家鄉,安葬于高塘山。據說,他曾囑咐家人不可外傳。是故多年以來,永歷陵鮮為人知,直到民國10年,貴州編修省志時,遍查名勝古跡,永歷陵才浮出水面。

《都勻市志》稱,永歷陵前,曾有民國10年的石碑,后于“文革”中被毀。幸好,碑文存錄于志書。碑文開篇文字,即解釋了為何三百年間,人們一直懷念這位命運坎坷的偏安君王:“王以朱明帝胄,生當陽九之會,祚運已移,猶與諸臣憑藉西南,圖回既去之天心,事雖不成,義則至正。故明運已盡三百年,而邊徼萬里,猶奉塚祀,非偶然也?!?/span>

大坪鎮一帶,群峰有如列陣,高塘山巍巍乎其上。佇立峰頭,寒風凜冽,細小的雪花紛紛揚揚。永歷陵前的枯草,頂風冒雪,狀若無家可歸的孤兒,瑟瑟發抖……

流亡

永歷名叫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第三子(一說四子)。朱常瀛則系萬歷的兒子、泰昌的弟弟、天啟和崇禎的叔父。天啟三年(1623),朱由榔生于京師。四年后,朱常瀛之藩衡州(今衡陽),朱由榔也隨父來到南方。崇禎九年(1636),封永明王。

如果早生五十年,作為朱元璋第十二世孫和神宗的孫子,朱由榔將會因天潢貴胄的高貴血統裂土封疆,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過完花天酒地的一生。然而,他不幸生在了一個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大動亂時代。生逢其時的每一個人,都是一片片無法自主的浮萍,不知要被命運的水流卷到哪里。他的堂兄崇禎如此,弘光如此,他本人亦如此。

朱由榔被封為永明王這一年,發源于陜西的民變已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虎視關外的滿洲于是年將國號由后金改為清,并從喜峰口入長城趨保定,連破十二城,俘走人畜十八萬。為了應對左支右絀的財政,次年,朝廷加派剿餉。剿餉的目的,是籌備錢糧鎮壓民變。然而,加派剿餉,卻使更多走投無路的民眾加入到民變隊伍,形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五年后,朱由榔大婚時,李自成攻陷洛陽,殺死福王——朱由榔和崇禎的叔父;張獻忠攻破襄陽,殺死襄王——朱由榔和崇禎的叔祖父。同年,崇禎傾舉國之力,將十三萬大軍交與洪承疇,由其督師援助被清軍包圍的錦州,企圖化解東北危機。洪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