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虎馮河”“在齊聞韶”:從考古材料看孔子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收藏一件商代的青銅觚上,就表現有人左手持盾,右手持戈,與老虎搏斗的“暴虎”形象。
責任編輯:陳斌
孔子的時代距離我們超過2500年,《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有些單單靠文字訓詁是不夠的,需要結合實物考古材料才能理解其真意。下文舉出兩例,以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文物為證,準確理解孔子所說的話,并在此基礎上闡釋背后的義理。
暴虎馮河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歟)?”子曰:“暴(虣)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ā墩撜Z·述而》)
孔子欣賞顏回,認為這位弟子和自己一樣,既能夠做到出山做事,匡濟天下,也能夠在命途多舛之時,樂天知命,隱跡藏身。崇尚英雄主義和力量的子路聽孔子贊賞顏回,也想表現一下自己。因此,他問孔子,您如果率領三軍參與戰爭,是和誰一起干?潛臺詞也就是,尚德雖好,但也得尚力。遇到戰爭之類的危險活動,您老就知道我這勇士的重要性了。
孔子聽了,便引用《詩經·小雅·小旻》的詩句“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來教育子路。關于“暴虎”,一些“國學人士”經常望文生義,解釋為“像一只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去也想跳”,這是完全不懂訓詁和古文字鬧的笑話了。
實際上,“暴虎”的“暴”字,裘錫圭先生考證本作“虣”(左武右虎),形為以兵器戈搏擊老虎。傳統的解釋,從漢代孔安國等學者開始,都將這個字理解為徒手與老虎搏斗,宋儒繼續遵從,其實都是錯誤的解釋。通過對甲骨文等材料的分析可知,這個字本作“虣”,在戰國文字的“古文”中就是這種寫法。殷周時代貴族狩獵,一般駕馭馬車,形同作戰。如果能夠從馬車上跳下來,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