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里的人類學家:“談論養老生活永遠不嫌早”

“田野調查期間與老老少少的交談以及閱讀《莊子》等書籍,改變了我對死亡和臨終的看法,開辟了視死亡為朋友或老師的可能性?!?br />
一位老人在午后去世,大家默默注視著護工把松松裹著遺體的褪色粉紅床單提出來,砰一聲把“物什”砸在金屬推車上。推車給顛簸地推出去,午后恢復了一貫的平靜。葛玫問一位老人對這件事有什么感想,對方回答:“我羨慕她?!?/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慕琰

截至2023年三季度,中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床位820.6萬張。(視覺中國 圖)

截至2023年三季度,中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床位820.6萬張。(視覺中國 圖)

老年是生命里兼具淡然與險峻的部分,命定衰老,無可幸免。老有多重要,牽扯到的議題就多龐雜,從個體到社會到世界,再從財政到人性到倫理。

人類再生產的長鏈亙古不變,應對方式卻總是因應社會經濟狀況而變動。中國進入21世紀后成為老齡化社會,2035年前后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截至2021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2%。另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2050年全世界每五個人中至少有一位年過六十。

“談論養老生活永遠不嫌早。人們越早設想年老時要什么,就能越早為之努力?!备鹈担≧ose K. Keiming)在郵件中告訴南方周末。她設想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居住在幾代人共處的社區,有大量訓練有素、資源豐富的護理人員,輔助技術應有盡有,公共交通方便,空氣與水都清潔。

葛玫是耶魯大學醫學人類學博士。2013年到2015年間,她在昆明開展了13個月田野調查,地點涵蓋類型各異的醫院和養老院。當時還沒有針對中國養老機構的長期田野調查。她據此寫出《誰住進了養老院:當代中國的“銀發海嘯”與照護難題》,中文版于2023年6月出版。不久,她迎來了自己的女兒。

家庭養老目前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養老模式。上海是中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發展出“9073”養老模式——90%居家照顧,7%享受社區養老服務,3%由機構代為照顧養老——并推廣至全國范圍??梢钥吹金B老院中的老人比例有限,書中的一些數據也需要更新。

仁、孝、儒家、和諧……葛玫試圖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放進研究,以觀察中國養老問題的獨特性。面對生死,人類的共性又不由自主地顯現出來。另一方面,一位養老院院長告訴她,關于“孝”的那些問題都沒用,并認為只有三成的人知道什么是“孝”。

葛玫援引了艾秀慈等學者的闡述,即“孝”字形如上“老”下“子”,反映了互惠的代際關系及相應的行為準則和信仰體系。受訪的中國人沒有談起《孝經》那樣的典籍。有的年輕人覺得一切自然而然,孝是傳統文化。還有年近90歲的老人回應:“你們美國人說上帝給予生命,我們說父母給予生命,我們必須給他們相應的感恩?!?/p>

歷經滄桑的老人總能給出有力的答案。起初葛玫打算從父母、子女和有償看護人員(大致就是我們所說的護工)三個角度來描繪機構養老的狀況。她動筆時發現,自己主要被老人的聲音和故事所吸引。同時,看似穩固的互惠關系正面臨著轉變,比如幫忙照料孫輩來提供幫助,老人也將自己的需求降低,讓兒女或多或少獲得更多自由。

上海是中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發展出“9073”養老模式并推廣至全國。圖為上海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視覺中國 圖)

上海是中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發展出“9073”養老模式并推廣至全國。圖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