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學名著閱讀課:應當允許學生為胡屠戶辯解
當前標準化考試催生的這種幾近嚼飯喂人的總結式名著學習,對學生深度閱讀與思考顯然是有害無利的,與整本書閱讀的初衷簡直南轅北轍,更不能發揮繼承文化的作用。
責任編輯:溫翠玲
最近一次教研活動中,討論到名著閱讀的備考,談的不外是重點人物、主要情節的清單梳理,我已經不太能坐得住了。其中一位推薦某短視頻博主的節目,在午休前給學生播放,幾分鐘即可掌握重點。更有老師痛心疾首地說:他的一位學生,竟然認為《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胡屠戶也是值得被同情的,不應該總是受到讀者的批判。我頓時來了精神,心有所動,因為我初中的時候也曾這樣想過。
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站在胡屠戶的角度想一想:首先胡屠戶只是個小買賣人,經濟上并不富裕,他難以很輕松地拿出一筆錢借給范進去省城應考;再則,范進的學問確實不行,甚至不知道蘇軾是誰;而且考運很差,考了幾十年才意外地中了秀才,很難讓胡屠戶相信他會考中舉人,這筆錢很大概率是有去無回的,還是不借比較穩妥。如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