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責任企業|宜格美妝集團:培育“美”“好”的公益品牌
為深入了解宜格美妝集團的社會責任實踐,2024年4月9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組織調研團隊走進宜格美妝集團,共同探討這家年輕的企業將美麗與公益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鄒力
作為一家以東方美學為文化母體的中國美妝公司,浙江宜格美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公司成立7年之后,宜格美妝集團注冊成立了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于2023年12月獲評為5A基金會。
宜格基金會以“弘揚美,傳播愛”為宗旨,至今已開展了十余個公益項目,項目受益地區覆蓋浙江、云南、四川、貴州、西藏、安徽、河南、福建等省份。為深入了解宜格美妝集團的社會責任實踐,2024年4月9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組織調研團隊走進宜格美妝集團,共同探討這家年輕的企業將美麗與公益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當美麗遇見責任
作為一家處于發展期的成長型企業,宜格美妝集團將公益視為公司的第二事業。宜格美妝集團副總裁、宜格基金會副理事長張大勇認為,重視公益是源于公司的使命。創業之初,宜格美妝集團即明確提出了包括四個維度的企業使命:為用戶創價值、為員工謀發展、為國妝傳美名、為社會造福祉。
基于該使命,宜格美妝集團依托基金會設立了五大公益版塊:宜文計劃、宜人計劃、宜學計劃、宜安計劃和宜心計劃,初步形成了具有企業特色的公益體系。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呂建中認為,宜格美妝集團的公益活動內容豐富,展現了公司對于社會不同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廣泛關注,但又與公司業務、品牌調性緊密結合。
以宜文計劃為例,宜格美妝集團致力于打造具有東方特色和世界級影響力的中國美妝品牌,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傳承成為其公益項目關注的重點議題。為促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宜格基金會發起了“薪火傳承計劃”,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開設民族文化課堂,整合多方資源,探索開發非遺文化校本課程,以非遺傳承人+學校老師的授課模式,讓非遺文化進入課堂,并通過系統化培育,讓民族地區的兒童掌握本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項目在云南、四川兩地同步開展試點。在四川省涼山州,項目自2022年7月立項以來,至2023年12月,已與25所學校簽訂合作,建立完成21所傳習室,同步開展了民族文化課堂,其中包括月琴、彝族摔跤、克智、彝族民歌、葫蘆絲等多種非遺課程,累計受益學生達3845人次,不僅豐富學生日常生活,更助力民族文化的傳承。
此外,宜格慈善基金會還聯合中國美術學院發起“衣脈相傳計劃”,致力于為不同民族打造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服,豐富校園文化、突出民族之美,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2023年“衣脈相傳計劃”為內蒙古通遼市10所學校共計3357名兒童送上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校服。
培育“美”“好”的公益品牌
作為宜格美妝集團社會責任項目的支撐平臺,宜格基金會在成立之初便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和保持公益項目的透明度。2022年11月21日,宜格基金會成立了中共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會支部委員會,堅持以“宜心向黨、為愛前行”為黨建理念,以“弘揚美,傳播愛”為宗旨,積極推進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
在基金會內部治理方面,宜格基金會圍繞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產管理、項目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定了30多項制度,為公益項目的有效開展和基金會的穩健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認為,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宜格美妝集團以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公益項目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這有助于提升公益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在完善制度的同時,宜格美妝集團還非常重視調動員工的公益熱情,希望營造“人人有心”的社會公益氛圍。自2023年開始,宜格美妝集團共計開展了17場月度“宜心宜益”公益活動,公益活動內容包含:關愛自閉癥兒童、城市建設、關愛殘疾人和高齡老人、關懷環衛工人等。
對于未來公益發展,責任100|CSR中國教育聯盟秘書長、中國大學生知行促進計劃秘書長夏軍建議,未來宜格美妝集團可更加重視公益項目的外部合作,走進年輕人,探索與青年共創的公益模式,通過賦能青年,形成可裂變、可持續的公益模式。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呂建中認為,宜格美妝集團的公益活動展示了如何將品牌追求、商業力量轉化為社會責任的探索,未來可進一步總結提升,形成可持續商業的系統路徑,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積極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