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如何打開社會資本之門?訪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

清華大學一年的辦學經費就達410億元,全國有二十多所高校每年的辦學經費都超過100億元。相較之下,如果沒有其他來源,就是算上學費等收入,福耀科技大學每年也僅能投入6億到7億元辦學經費。

幾年前一次會上,有校長講,教育家辦學,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差異化發展,大同小異而已,差異大一點可能就被扣上不規范的帽子,所以差異化更多的是課余時間的事。

責任編輯:錢煒

2021年10月23日,西湖大學新校區正式啟用.(人民視覺/圖)

2021年10月23日,西湖大學新校區正式啟用.(人民視覺/圖)

隨著籌建未滿3年的福耀科技大學迎來第三任校長,這類由基金會創辦、劍指世界一流的民辦高校再引關注。

2018年,西湖大學的出現讓“基金會辦大學”模式在中國首次落地。之后,福耀科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等紛紛采用基金會辦學模式,包含捐贈、學費、政府撥款等在內的學校收入一律歸入基金會,辦學結余不得用于分紅。

這些大學的創始人有著相似的愿景,試圖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方面探索出一條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道路,期待有朝一日辦出能比肩清北、對標哈佛和斯坦福的高水平大學。

社會亦對民辦高等教育有了更多期待。近日,就民辦高校如何差異化辦學、如何應對生源危機等問題,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接受了南方周末的專訪。

是舉辦者的學校,還是社會的學校?

南方周末:西湖大學之后,福耀科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等民辦高校相繼加入創建高水平大學的大軍,讓社會對于民辦高等教育有了更多期待。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基金會辦學模式在國內是否可持續?

劉林:基金會辦高水平大學,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從過去的個人集資辦學為主到企業投資辦學,再到現在企業家、慈善家通過基金會捐贈辦學,反映了民辦教育舉辦主體的發展延革,具有迭代標志性意義,基金會辦大學會成為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亮點。

目前看,基金會辦學模式會不會成為下一階段民辦教育的主流趨勢還要再觀察,因為這三種舉辦模式是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但出現這種新動向是個好事,它也具有可持續的潛力,是民辦教育發展的升級版,因為它是能讓民辦教育更被廣大社會認可的社會化方式。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有一種資本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其內涵是政府認可和社會信任,這會給學校帶來更多的公益性、“人、財、物”資源和社會公信力。為什么現在捐款對象主要是公辦學校?核心在于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把私人的財物捐給另一個私人控制的機構。但如果舉辦主體是基金會這樣的公益性組織、社會性機構,就能提高民辦學校的社會化程度,這是打開它社會資本之門的關鍵鑰匙。開放的組織形式,才能贏得源源不絕的社會資源,才能支撐起民辦學校的持續發展。

盡管目前多數民辦學校還有很強的私人色彩或者企業色彩,但是這種情況未來會有所改變。從做大到做強,讓許多民辦學校舉辦者感到了持續投入的壓力,開始尋求社會化的路徑與方式,當然這將是一個漫長并帶有痛苦的過程。

南方周末:在你看來,辦好福耀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