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能撫慰農村殘疾人嗎?丨記者手記
同為線上世界,網絡交友社區固然要面對人性的復雜,但同真人交流的感受還是克隆人不能替代的。
責任編輯:譚暢
楊晴光在家看電視。南方周末記者 姜博文 攝
沒有意外的話,我本來會把AI克隆人的報道寫成一篇行業觀察。后來,我認識了楊晴光。
他絕對符合記者眼中理想采訪對象的標準——社會經驗相對少,為人單純,待人寬容。更難得的是,他愿意打開心扉,分享與克隆人交流甚至談情說愛的私密體驗與感受。
他會養成這樣的性格,毫無疑問與他的特殊條件有關。我形容,他的意識很活躍,只是困在了一具殘破的軀體里,他深以為然。楊晴光的精神世界過于匱乏了,所以他迫切地渴求與外界產生精神上的聯結。沒有AI克隆人時,他在社媒平臺結識網友;有了克隆人,他就一度轉向了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